其他人也纷纷停箸,眼睛一眨不眨的望着苏遇和耶律津,耶律津犹不死心的看了苏轼一眼,见苏轼并无应战之心,他勾唇笑了笑,折中道:“不必如此麻烦,我允你们苏氏一起上。”他转过头来,轻蔑的看着苏遇说道,“若是你顶不住了,可以回去搬救兵。”
苏遇唇角含笑道:“彼此,彼此,这项规则同样也适用于你。”
耶律津刀削般的浓眉微拧,他似笑非笑道:“像你这么爱说大话的宋人我可见得多了。”
“闲话少叙,开始吧。”苏遇面色稍冷说道。
辽国使团出一个文官,大宋鸿胪寺出一个礼官,两位礼官合坐在一侧的案桌旁,亮己方的出题牌。
大宋政事堂及京中各衙门长官连带苏轼及数位颐养天年的翰林学士,组成大宋出题团。
辽国那边的出题团由使团长耶律平总领,人数亦不少。
来回跑动传话的内侍差点没跑断腿,两边人马方才商议妥当,第一题考书法。
蜀国长公主闻言微微蹙眉,她轻声跟圆娘说道:“自古以来文无第一,这书法该如何考评?岂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圆娘低声回道:“自是有优劣的,不然古往今来也不会出那么多的书法大家。”
二人私语时,辽国礼官亮考题牌了,是邀二人一同观望书法大家的真迹,挡住其余字迹,只露出来部分字句,根据露出的部分去猜这是哪位书法大家的作品,作品名是什么?
打个比方,王羲之的《澄清堂帖》中“人”字出现数次,每一次字的大小,笔墨的浓淡,笔画的收放,都不尽相同。
苏遇与耶律津不仅要根据其中露出来的一个“人”字,猜测是何人所书?还要猜测此字出现在作品中什么位置?
当然了,现场不止一本《澄清堂贴》,还有许多名家书法,著名的拓本、摹本也有,虽说是书法大家的真迹,谁能确保这个书法大家没有临摹过别人的作品呢?他临摹的书本也是他的真迹啊!这就加大了猜中的难度。
这场较量说是考校二人的书法水平,其实考的是二人的眼力和眼界,寻常人等哪里见识过这么多的真本,摹本,别说见识了,便是听都没有听说过。
盖因大宋重文,不少参加科举的学子虽然号称是耕读传家,但大多出身贫寒,说白了读的最多的还是孔孟之道,圣贤之学,对于珍贵的名家字画,他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因为这些东西根本就不会在民间流通,大多在权贵阶层或者顶级书香门第流传。
寒门子弟有幸见上一眼已是难得,怎么可能有近前详细观摩的机会?
这样出身的学士是打不过耶律津这种宗室子弟的!眼界方面就大输特输了!!
耶律津凑到苏遇面前道:“我可都听说了,你爹早被宋皇贬到蛮荒之地去了,家资匮乏的紧,想必你也没见过什么好东西吧,趁着这个机会多瞧瞧,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苏遇目不斜视,看着面前的书贴,略一思忖,一边落笔一边回道:“耶律津,你再凑近些,便可视作抄袭行为了。”
耶律津闻言瞪大眼睛,连连后退!
他当即不再多言,亦拿起旁边的空白册子看字猜书,落笔记下。
那些名家字画摆了百余步,台下的看客啧啧称奇,心说:莫说猜了,自己平生都没见过这么多的字画。
魏国长公主在旁边磕瓜子边说道:“那辽人也不趁这么多的名家书帖吧。”
她旁边侍立的内侍道:“回长公主的话,辽使出了一部分,咱们官家出了一部分。”
魏国长公主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她又磕了一会儿瓜子,拧眉道:“苏遇在想什么?眼见着要被耶律津超过去了!!”她忽而转头看向圆娘,问道,“林氏,他到底行不行?可别丢了咱们大宋的脸,不是说苏轼也可以参加挑战吗?叫苏轼上去!”
圆娘瞥了她一眼,说道:“我若是你,此刻定会闭嘴。”
魏国长公主不忿,狠狠的瞪了她一眼,再去看时,苏遇已经又往前走了几步,她这才又认真观起比赛来。
小饕餮急得抓耳挠腮,它叽叽喳喳说道:“到底哪个辽人想出来的馊主意,要这样比赛,就好比把一派煮好的鸡大腿排成一排,仅凭闻味就得猜出此鸡出自哪个养殖场!这谁能猜的准!!”
“咱们要不要兑点东西,给苏遇开个小灶?毕竟那耶律津是个宗室,又素来博闻强识,谁知道他见过多少好东西?苏遇只败一次就跌进万丈深渊了!!”
圆娘饮了一口雪泡酒道:“这一桌子御膳没你感兴趣的?”
小饕餮回道:“我的姑奶奶小祖宗,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吃?!”
圆娘眨眨眼道:“不吃怎么办?总不能浪费吧?”她轻轻叹了一口气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你这心态绝了!”小饕餮竖起大拇指说道,听不出是褒是讽。
“相信他,他可是苏遇啊!”圆娘又嘬了一口雪泡酒说道。
一个时辰过去了,后面的题目越来越难,若说前面还可以根据句子猜测作品,中间只能根据词来猜测了,越到后面越离谱,最后一整个页面只露了个偏旁,猜去吧!甚为刁钻。
耶律津的面色也逐渐凝重起来,神态越来越认真,也顾不得跑到苏遇跟前说风凉话了。
二人前进的速度越来越慢,停下来思考的时间越来越长。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章惇捋须若有所思道:“看来之前耶律津还是有所保留,这是把所有功夫拿出来对付你了。”
苏轼问道:“你可知最后那几本出自谁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