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来自边陲小镇的教师:“我每天早晨都会带着学生扫校门口的路,因为我们读过您的故事。”
有的来自战后城市的清洁工:“我在废墟里捡到一本《归尘手札》,上面有您的签名。现在我也成了志愿者。”
还有一封,是盲童学校的集体来信,由老师代笔:“孩子们说,虽然看不见光,但他们能听见‘扫地的声音’,那让他们感到安全。”
最后一封信没有署名,只有几行潦草的字:
>“十年前,你在擂台上那一招‘低头’,让我放下了仇恨。
>我曾是毁掉你家园的家族中的一员。
>如今我在西北种树,每年清明,我都为你的父母扫墓。
>若你愿意原谅,请允许我继续这样做。”
苏念怔住。
她从未想过,自己当年那一记看似平凡的退让,竟在千里之外改变了一个人的生命轨迹。
“你知道吗?”她轻声对林昭说,“我一直以为自己只是个陪练,是个配角。我以为林北才是那个照亮别人的人。”
“可您忘了,”林昭静静地看着她,“是他先看见了您。”
当晚,苏念写下了一篇新的手札,题为《扫者书》。
>“世人常问:何为强者?
>有人答曰:拳破山河,气震八荒。
>可我所见最强之人,是那位在暴雨中为流浪狗撑伞的老妇;
>是那个连续七年为孤寡老人送饭却不留名的快递员;
>是你们??在这高原之上,日复一日背石头、挑水、扫雪的年轻人。
>
>强,不是击倒多少人,而是能承受多少苦而不失本心。
>武,不是战胜对手,而是克制自己内心的狂妄与冷漠。
>
>十年前,我在擂台上用一招‘低头’赢得满堂寂静。
>那不是技巧,也不是策略,而是十年陪练教会我的唯一真理:
>真正的胜利,从来不是站得多高,而是肯为他人弯下多少次腰。
>
>所以,请不要叫我导师,也不要称我为传奇。
>我只是一个记得如何扫地的人。
>而你们,将是千万个新的开始。”
第二天清晨,这篇文字被抄录在百张宣纸上,贴满了校园各处。学生们围在墙前默读,有人落泪,有人握紧拳头,更多人默默拿起扫帚,走向各自的岗位。
林昭将其中一张折好,放进胸前衣袋。
几天后,苏念决定启程前往西部戈壁??那里有一座即将倒塌的归尘驿站,已有三个月无人值守。据消息,一位老志愿者仍在坚守,但已多日未发信号。
临行前,林昭送来一双亲手缝制的皮靴。“高原风硬,别冻着脚。”他说。
苏念接过,发现鞋垫内侧绣着两个小字:**念安**。
她抬头看他:“你母亲教的?”
“不,”少年微笑,“是我自己学的。父亲说过,有些事,必须亲手去做才有意义。”
车子驶离校园时,回望山顶,只见数百名学生手持扫帚,列队站立,在晨光中齐刷刷挥动三次。
沙……沙……沙……
那声音穿越山谷,追随着她的车轮,一路向西。
三天后,她抵达戈壁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