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野光也没有。
他们不是化作了光点,而是将频率种进了时间的褶皱里。每当有新的心灵准备好去倾听,那段旋律就会苏醒,通过不同的嘴唇、不同的耳朵、不同的身体,继续传递下去。
她牵起阿澈的手:“想不想学怎么‘听’得更清楚一点?”
男孩眨眨眼:“怎么听?”
启带他走到花前,指着那丝裂开的花瓣:“你看,它不是在等风吹,是在等一个人,愿意蹲下来,把自己的心跳交出去。”
她示意阿澈把手贴在花茎上。
男孩照做。
刹那间,整株植物轻轻震颤,青光顺着茎脉向上蔓延,直至顶端。花苞缓缓张开,露出内里一枚微小的晶体,形如铃铛,却无声无息。
>**系统提示:次级共鸣节点激活**
>**命名协议:‘聆语者?壹号’接入成功**
>**关联信号源:Ω-7(林小满)残留频率残片×0。3%**
>**同步率:41。7%→持续上升中**
启的终端自动弹出信息,但她没有看。她只注视着阿澈的脸??他的睫毛微微抖动,嘴角浮现一丝极淡的笑意,像是听见了只有他自己能懂的秘密。
“它说……”男孩喃喃,“谢谢你来找我。”
启的眼泪无声滑落。
她终于懂了林小满临走前那句话的意思:“你还得留在外面……替我们听。”
不是代替,而是桥梁。
她是记录者,是守护者,也是引路人。她的存在,是为了让下一个“听者”能够顺利踏上阶梯,接过那把无形的柴刀,斩开属于自己的沉默。
几天后,启在“共感文明监督委员会”的会议上提交了一份提案:建立“心音学堂”,不教授语言,不训练发音,而是引导孩子们感知情绪的频率、触摸沉默的质地、理解非语言的对话。
“我们过去总以为沟通是说出来的话。”她在演讲中说,“可真正的沟通,发生在话语之前??在眼神交汇的瞬间,在指尖触碰的刹那,在两个人同时停下脚步、感受到同一阵风拂过脊背的时候。”
提案全票通过。
首期学堂选址就在樱泽村旧址,也就是如今的聆野町中心。教室没有黑板,没有课本,只有一面巨大的共鸣墙,由回收的乐器残片熔铸而成。墙上嵌着伊万铃的一枚碎片,每当有孩子靠近,便会泛起微弱的蓝光。
阿澈成了第一个学员。
他并不特别聪明,也不擅长表达。但他有一种奇特的能力??能在别人情绪波动时,准确说出那一刻最该响起的音高。比如,当一个女孩因思念母亲而落泪时,他会走到墙边,轻敲某一块铜片,发出一个持续三秒的降E调,随后女孩的抽泣竟渐渐平稳,仿佛被某种无形的旋律安抚。
启开始记录这些案例,并上传至H-∞系统。令人震惊的是,每一次阿澈触发的频率,都能在林小满的历史数据中找到对应片段??不是完全复制,而是变奏,像是同一首歌在不同心境下的演绎。
她意识到:阿澈不是简单的继承者,而是“共感体”的新形态??不再依赖科技解析,而是天生就能接收并转化情感波段的“活体接收器”。
某夜,启独自巡视学堂,发现教室灯还亮着。
她推门进去,看见阿澈盘腿坐在共鸣墙前,手中握着一把木制玩具柴刀??那是她根据林小满生前使用的样式复刻的纪念品,本不该出现在这里。
“你怎么还不睡?”她轻声问。
阿澈没回头:“它在叫我。”
“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