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天的思考,为了以绝后患,陶倩还是鼓起勇气,和姜若生一起,将遭受霸凌的经过原原本本告知了班主任。
当老师点开那段视频,画面中的一幕幕让她瞳孔震颤,几乎不敢相信这是十几岁中学生能做的事——她从未想过,在这所备受瞩目的重点中学里,竟藏着如此阴暗的一面,施暴的不仅是几名,更令人心惊的是,她们各个成绩都不错、变现突出,深得老师喜欢。而这一切,显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
班主任强压住内心的震惊,先安抚了两位学生,随即上报学校,启动了内部调查。
一周后,校方公布了处理结果:无名涉事女生均被处以“记大过,留校观察”的处分。正如班主任老师所说,围堵陶倩只是她们霸凌行为中的一例。随着调查的深入,更多事实浮出水面——
近十名学生曾不同程度遭到她们勒索、辱骂甚至殴打。这样的真相让校方深感骇然,也引发了一场深刻反思:
教育不能只盯着分数,品德的根基更应该牢牢巩固。尽管为了避免事件扩散,校方选择内部处理,但对施害者确实做出了严肃处理,希望能以此警示后人。
然而处分公布后,涉事学生的家长却纷纷表示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记大过、留校观察”这样的重罚,太过苛刻,将成为孩子人生档案里无法抹去的污点,甚至影响未来升学和前途。他们也不相信自己精心培养的孩子是霸凌者,坚持认为那不过是同学之间的小摩擦,甚至有人指责校方“小题大做。”
无奈之下,校方只好披露更多细节,包括受害学生的具体遭遇、霸凌的方式,以及姜若生所拍摄的关键视频。
铁证之下,无从辩驳,校方不接受撤销处罚,家长都可以办理转学,但是档案依然保留“记大过。”他们最终陷入沉默。纵然心里百般不愿意,却再也无力叫嚷。只能低下头,接受了这个沉重的现实。
这场风波过后,学校渐渐回归了往日的平静。姜若生和陶倩也重新投入到熟悉的学习节奏中。表面上,一切如旧,但那段共同经历的时光,却让两人心底的友谊悄然生长,如一坛尘封的酒,在时间里愈显醇厚动人。
如果说之前姜若生援助,是她们成为朋友的起点;那么后来发生的那件事,则让陶倩确信——姜若生会是一生的都想要成为的挚友。
那是一次月考结束后,姜若生毫无悬念地再次摘得年纪第一。而陶倩却因转学后的适应问题,成绩出现了大幅下滑。课间时分,她独自依在走廊尽头的窗边,望着窗外怔怔出神,沉重的失落感将她淹没在自责里。
忽然,一本叠得整整齐齐的笔记本递到她眼前。
陶倩缓缓侧过头,迎上的姜若生清澈如水的目光,一时愣神,不知该说些什么。
“这是我之前整理的错题本和笔记,”
姜若生的声音很平缓,却不带怜悯,也没有炫耀,只是纯粹的关切,“也许对你有帮助。转学不易,慢慢来。”说完,转身离去。
陶倩接过本子,指尖传来纸张微涩的触感,心里却蓦然涌起一股暖意。她望着姜若生渐远的背影,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这个看似被光芒笼罩的女孩,心底或许藏着不为人知的柔软和孤独。
这份不期而至的善意,成了她们真正走近彼此的钥匙。
从此,在每天放学的公交上,总能看见那两个女孩的身影。她们时而低声谈笑,时而专注地讨论功课,像两株依偎生长的树,在静谧中传递着只有她们才懂得的温度。
也许是因为对姜若生产生的那份好感,陶倩看待整个班级的目光也不知不觉柔和了不少。她开始注意到同学们玩笑中的善意,也品味出老师讲课时的细致与风趣——这些曾经忽略掉的细节,如今一点点变得鲜明起来,她也逐渐融入了这个曾经陌生的集体。
班主任对她的关照明显多了几分。这追随到之前那起的霸凌事件。当时,陶倩表现出超出预期的冷静与理智,没有因一时冲动将事情先告知家长,扩大事态,而是选择信任学校能妥善处理。她的克制与配合,使事件得以平稳解决,也将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这样的处理方式,赢得了老师们由衷的赞许。
在这样的氛围之中,陶倩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她不再被动的适应,而是主动融入,更投入的姿态去学习。就像春风中的新苗,她的成绩悄然突破沉寂,正向着阳光稳步生长。
“毛毛,周末来我家吃饭吧!”
陶倩俯身向前,手肘抵在姜若生的课桌边,眼里盛满明晃晃的期待,“我爸妈特意嘱咐,一定要把你请到——不许拒绝,也不准推脱哦。”
笔尖在纸面上微微一顿。姜若生抬起头,眼神里掠过一丝恍惚,像似没听清,又像是不敢相信:
“去你家。。。。。。吃饭?
你爸妈?”
她不自觉地偏过头,声音也随之低了下去,“怎么会突然叫我去?是。。。。。。有什么事吗?”
“能有什么事呀?”
陶倩忍不住笑起来,撒娇似的说,“就是想谢谢呀!谢谢这段时间你得照顾。你看我这次考试,进步那么大,一口气上升十几名,他们开心坏了。”她顿了顿,有点不好意思地补充,“我跟他们说,这都多亏了你——全年级第一的学霸亲自给我补习。他们说什么都要当面谢谢你。”
姜若生没立刻回应。她只是静静望着陶倩,眉头轻轻蹙起,像是被什么遥远的思绪轻轻牵住。教室里喧闹的上课铃、同学们的嬉笑声,在这一刻仿佛都静了下去,她迟迟没有说话。
陶倩脸上的笑意渐渐沉淀下来,疑惑地问:
“怎么了,是不愿意吗?还是。。。。。。有什么不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