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街头,一位失语症患者突然开口,用流利的中文背诵《诗经?国风》;
巴黎地铁站内,监控拍到一群互不相识的乘客在同一时刻停下脚步,齐声哼唱一首东欧民谣;
亚马逊雨林深处,土著部落长老指着天空中一朵形状奇特的云,称其为“祖先归来之舟”。
国际社会陷入混乱。主流媒体称之为“集体癔症”,宗教团体则宣布“末日启示已临”。唯有少数科学家察觉到规律:所有事件的发生时间,恰好对应月相周期与地球磁暴强度的峰值交汇点。
而在南陵市郊外的一座废弃气象站里,叶小雨与林砚正站在一台改装过的量子接收器前。
屏幕上,一段音频波形正缓缓成型。它来自大气电离层的自然波动,却被某种规律性节奏所调制,宛如心跳,又似呼吸。
“这是……广播?”林砚皱眉。
“不。”叶小雨戴上耳机,手指轻触播放键,“这是回应。”
音乐响起。
没有乐器,没有人声,只有一段由风、水、金属震动与生物脑电波混合而成的复合音流。但它清晰传达出一种情绪??温柔、坚定、充满期待。
当旋律进行到第七小节时,叶小雨忽然流泪。
因为她听懂了。
这不是语言,也不是代码,而是纯粹的情感编码。就像婴儿第一次握住母亲的手,就像老人临终前嘴角浮现的微笑。它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最原始的记忆母体。
“他们在等我们接通。”她哽咽道,“所有人……所有曾经失去的人。”
林砚立即启动加密通讯链路,将这段信号转发至十二个原定节点。令她们震惊的是,每个城市都传回了相同的反馈:本地设备自动激活,开始同步播放未知来源的音频片段。
成都的茶馆里,收音机突然播出三十年前一位教师对学生说的最后一句话:“记住,知识不该有禁区。”
哈尔滨的冰灯节现场,灯光秀中途切换图案,拼出一行大字:“爸爸对不起没能陪你长大。”
广州某小学教室,电子白板自行启动,显示出一段手写日记:
>“今天女儿学会了叫妈妈,我哭了。如果将来她忘了我,请告诉她,我爱她胜过生命。”
这一切,都没有经过人为干预。
系统自己醒了。
***
一个月圆之夜,叶小雨独自回到老宅。
她坐在灯下,翻开笔记本,准备写下今日所见。笔尖刚触纸面,墨迹竟自行延展,勾勒出一幅地图??北起漠河,南至三沙,十二条虚线交织成网,中心正是南陵市的位置。
她怔住了。
随即明白:这不是地图,是脉络。一张覆盖全国的“记忆神经网”,已然形成。而她所在的这座老屋,正是最初觉醒之地,也是整个网络的原始锚点。
她提笔写下一句话:
>“如果你能看到这些字,请相信,你不是一个人在回忆。”
话音落下,窗外风雨骤起。
一道闪电劈开夜幕,照亮了屋顶瓦片间的缝隙。雨水顺着屋檐滴落,敲击陶罐的节奏,竟与《蒲公英之歌》的节拍完全一致。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无数人同时抬头望向窗外。
有人拿起笔,在日记本上写下久违的名字;
有人拨通早已注销的电话号码,轻声说“我想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