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7章
接下来的两日,朱兴明在骆炳、孟樊超以及少数便装侍卫的护卫下,深入视察了濠镜的各个角落。
他们参观了繁忙的码头。只见力工们喊着号子,将一箱箱的丝绸、瓷器、茶叶从内地运来,装上西洋商船。
同时又将从船上卸下的白银、香料、胡椒、玻璃器皿、自鸣钟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海外奇珍运往仓库。
交易场面火热,金银流动如同流水。
朱兴明注意到,那些西洋商船不仅体型巨大,而且船身两侧开有炮窗,露出黑洞洞的炮口,显然兼具商船和战舰的功能。
没办法,这个时代西方也已经在进入火器时代。
他们走进了自发形成的市集。这里更加光怪陆离,各种语言、肤色、服饰的人混杂在一起。
大明的绸缎庄、瓷器店与售卖西洋呢绒、机械、酒类的店铺比邻而居。
朱兴明甚至在一个佛郎机人开的店铺里,看到了制作精巧的燧发手枪和单筒望远镜,他饶有兴致地拿起来观看,询问其原理和价格。
他们也走进了被称为“天主圣名之城”的西洋人聚居区。
这里教堂高耸,街道布局与中式迥异。一些金发碧眼、身着黑色长袍的传教士试图向过往的中国人散发宣传教义的小册子,但应者寥寥。
朱兴明对此保持了警惕,他深知思想渗透的潜在危险,叮嘱随行官员需对此类行为加以注意和约束。
通过视察和与中外商人的简单交谈,朱兴明对濠镜的现状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此地的贸易繁荣确实带来了可观的利益,但也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管理权责不清,导致走私猖獗,税收流失严重。
西洋船只携带武器入境,对当地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文化、宗教冲突时有发生。
更重要的是,朝廷在此地的军事存在几乎为零,仅靠香山县的少量衙役根本无法有效管控局面。
“陛下,”晚间,随行的内阁官员在汇报时忧心忡忡地说道,“据臣等观察及地方禀报,近年来,一些西洋商船,尤其是那些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以及后来居上的英国人,对其佛郎机人长期占据濠镜贸易之利颇为不满,时有摩擦发生。臣担心,此地恐生事端。”
朱兴明点了点头:“朕亦有此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更何况是此等战略要地!设立濠镜市舶分司,派驻军队,修筑炮台,势在必行!此事,回京后需即刻议行。”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朱兴明没有想到,他还没来得及推动对濠镜的正式管辖,麻烦就已经主动找上门来了。
就在朱兴明抵达濠镜的第四日清晨,天色刚蒙蒙亮,一阵急促的钟声和呼喊声便打破了半岛的宁静!
“敌袭!海上来了好多船!是红毛鬼的船!”瞭望的哨兵连滚爬爬地冲进官署禀报,声音充满了惊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