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青色的薄雾,悄无声息地浸透了小镇的夜。
人呼出的气息,附在窗户上,朦胧了视线。
“新课程发展,又将寻求新的突破,这就是学校文化的重建。
作为个体的学校文化的重建,是否就真能有效实现整体教育文化的变革?作为个体的学校文化,怎样才能超越时代的局限,在这负有历史责任的课程发展中,体现出教育者真正的价值来?
这就需要一种教育的大智慧,需要一种勇气与责任,需要更多充满理想、行走在教育理想路上的人们。”
在电脑上敲完这一段字,张向阳揉了揉布满红丝的眼,伸了伸腰。这时,桌上的电子钟显示,现在已经是2月25日23点14分。
明天还要上课,张向阳走出书房。卧室内,妻子早已沉沉入梦。
一、“做一个有心人”
张向阳,一位普通的小学数学老师,目前在江苏省苏州胜浦镇金光小学任教。他还有另一个特殊的身份:“教育在线网站”小学教育论坛的版主。这个虚拟身份的任务之一,是在论坛上发表教育随笔,组织网友们的讨论。
“可以说,写教育随笔是我教师生涯中的一个‘拐点’。”十多年前,刚毕业的张向阳,被分配到盐城一所小学工作。开始,学数学的张向阳并没有被安排去教数学,而是去教语文。刚摸到了点门道,领导看他人高马大,又让他改教体育。直到学校有了体育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张向阳才终于教起了数学。此时,他已经30岁。
工作的最初十年,对张向阳来说,“就像是随手画出的一个个圆圈,画了一个便过去一下,很难说得上有些美好的记忆”,是“湿润而又平静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向阳知道了“教育在线网站”。这是一个由朱永新教授创办的教育网站。“这个网站2002年6月成立,其目的是给普通教师搭建交流与成长的平台。”朱永新说,这个网站也是他所倡导的“新教育实验”的重要载体;而写教育随笔,则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暑假,在教育在线上,张向阳第一次接触到了教育随笔。
在嘈杂的网吧中,许多人在聊天、玩游戏,而张向阳却静静地看着朋友们的随笔,成了网吧中的异类。张向阳告诉记者,他曾听到网吧的老板娘悄声对老板说:“这个人不打游戏、不聊天,不知在干什么,盯着点。”为了看着他,老板娘特地端了张椅子,坐在他身边“监视”。
看着朋友们在网上的精彩文章,张向阳产生了“说点什么”的想法。2002年7月20日,他写出了第一篇随笔——《在理想的家园中实践我们的教育理想:放弃霸权》。“这篇文章写得很笨拙。但万事开头难,做了总比不做好。”不久,通过网络,朱永新教授送给张向阳六个字:“读书,上网,写作。”
张向阳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网上,他与朋友开辟了《走进新课程专栏》;生活中,他开始阅读教育名著和名师们的文章。“那个暑假,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如今,已经买了电脑的张向阳,回忆起那个嘈杂的网吧、那个警惕的老板娘,脸上依然展现出开心的笑容。
教育随笔对张向阳个人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在此之前,这位小学教师从未发表过作品;在此之后,他已经在教育在线上发表了30多万字的教育随笔。到2003年,张向阳的教育随笔已在十余家省级以上的教育报刊上发表,共50多篇近7万余字。
2003年,《人民教育》编辑部组织了《走进新课程》征文活动。张向阳,这位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一人就发表了两篇关于新课程研究的文章,分获一、二等奖。同一年,张向阳作为人才被引进胜浦金光小学。
像张向阳一样,张家港市沙洲小学教师陈惠芳,也通过写教育随笔而“搭上了成长的快车道”。作为一名教科室主任,陈惠芳坦率地告诉记者,刚开始写随笔时,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每月像记流水账一样交上两篇文章。但是,这位“有心”的教科室主任渐渐发现,写好教育随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想写好教育随笔,就需要在平时深入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关注。比方说:在一个星期中,哪些学生写字进步了,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哪些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能在课堂上大胆表现自己……这就需要我多一双慧眼,不断进行角色转换。”陈惠芳说,“教育随笔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帮助教师成为一位‘有心人’——课堂的有心人、事业的有心人。”
随着几十篇教育随笔频频见诸报纸杂志——《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班主任》《德育报》……陈惠芳还先后获得了“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张家港市十佳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教育在线网站”创办后,陈惠芳把自己近年来写的随笔编辑成专集《生命里的那一份份感动》,放到了网站上。在她的带动下,沙洲小学一大批教师也走进了教育在线,开始了教育随笔的写作。
“写教育随笔,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和对教育教学的敏感。事实上,我对教育随笔的最大感受是,不仅能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还能把平时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陈惠芳说,沙洲小学的教师们如今已编写了五本教育随笔,“没有对教育随笔的热情,我们是无法坚持这么久的”。
二、“孩子,我看着你长大”
随着“新教育实验”的展开,教育随笔在更大范围得到实践。一些教师开始结合实际,对教育随笔进行了创新。
“我的教育随笔包括三个方面:教育教学随笔、学生档案记录和心灵对话书信。”吴樱花,昆山玉峰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写教育随笔是从学校加入新教育实验后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