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调研文章的修改
调研文章也称调研报告,是反映作者对某项工作、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所获成果的文章。它作为领导机关制定决策、处理问题的依据或参考,在辅政资政、促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调研文章的写法弹性较大,内容上可以总结经验、揭示问题,也可以是社会调查或专门课题研究;选题上可以是综合性、宏观性重大问题,也可以是“短平快”式的一事一议;结构上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语言风格上可以严肃质朴,也可以生动鲜活。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在充分占有材料、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见地、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和意见建议。离开这一点,任何调研文章都没有意义。
调研文章的修改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看事实材料是否丰富。所谓调研,“调”是“研”的基础,“研”是“调”的延伸,没有深入细致的“调”,就不可能有实实在在的“研”。如果发现材料不充分、不真实、不足以说明问题,就应进行“补课”,切不可马虎将就。
(二)看研究是否深入。要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特征和规律,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停留于表面,发几句空泛的、人云亦云的议论,这样的研究就毫无价值。
(三)看意见建议是否切实可行。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真正有助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好思路、好办法、好点子,才有可能被领导决策所采纳,调研活动才有价值。要切实防止那种“对策”“方略”一大堆、看上去好像天大的问题都能解决,而与实际工作不沾边、不对路、不管用的空泛之谈。
(四)看可读性强不强。调研文章要“可用”,首先要“可读”,能让人有兴趣读下去。为此就应做到:讲真话实话,不讲空话假话;讲有理有据的话,不讲强词夺理的话;讲新鲜话,不讲重复雷同的话;讲生动活泼的话,有时还可以讲故事、适当运用群众语言,不讲生硬做作、枯燥乏味的话。
【例文六】
修改稿:
正稿:
关于“后疫”时代我市抢滩登陆数字经济的建议
××市委办公室调研小组
松风一起知虎来。一轮新冠疫情,全面冲击了我国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和微观个体,也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生产生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而也让我们意识到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巨大压力和强大动力。
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从全国情况看,防控疫情既是一场硬仗,也是数字技术拓展应用市场的绝佳机遇。一是“宅经济”的崛起,网络游戏、视频娱乐、生鲜电商等新兴业态异军突起;二是在线服务激增,在线教育、远程办公、远程医疗等在线服务方式迎来“大练兵”;三是云计算“战疫”大显神威,从而促使基础设施需求超预期增长,“扩容”步伐大大加快。这一切都意味着,数字经济已经充分展现出对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强大推动作用,也意味着数字经济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
我市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早有谋篇,但如何更迅速、更充分地抢抓“后疫”时代历史机遇,实现“弯道超车”?最近,市委办调研小组就此开展了一次问计集智。
一、促、导并用,在推动产业“加数”发展上着力
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关键在于促进新业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点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然而,产业数字化绝非“旧瓶装新酒”,产业在本地区的发展现状和产业自身属性,决定了不同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路径、成本、进程都各不相同。有关人士认为,只要做好“促”“导”结合的文章,不论新旧行业和产业,都能拥抱数字经济的广阔蓝海。就我市实际情况而言,可以培育以下几支“先头部队”:
1。发展在线教育。一直因获客成本高昂而备受掣肘的在线教育行业,因疫情这个“天上掉下来”的机会而使海量用户主动涌入。疫情期间,国内全日制在线教育平台新增数量超过100个,其中某在线学堂客户端吸引30多个省、300多个城市的学校加入,覆盖了5000多万学生。我市可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加快建成市级教育骨干网、构建教育教学云,推进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数字教材”,打响我市教育品牌。
说到这一点,我市名校骨干教师们深表赞同,他们直陈“再不行动就真的晚了”,强烈建议市级层面“一盘棋”统筹谋划“慕课”产业的发展,不要让体制障碍制约我市优势教育资源“蜗居线下”“待字闺中”,而应以开放式思维和online手段做活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更大价值。
2。发展远程医疗。加快建设全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远程医疗平台,探索建设互联网医院、线上中西医理疗;纵深推进“智慧社保”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保险“一卡通”应用;实施“智慧养老”机构创建工程,探索推行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新模式,以医疗、康养周边产品(如检测、穿戴、保健等)数字化、家庭化带动康养服务行业科技化、规模化。
3。发展数字文创。疫情期间,国内95%的网民增加了线上娱乐和服务,网络视频平台的会员注册数量月环比最高增长1079%。我市可以尝试培育“云剧院”“云博物馆”“云旅游”“云音乐会”等新兴业态,用大数据和虚拟增强现实(VRAR)技术手段加持我市优势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开辟更广阔的市场。
4。发展高新制造。以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信息等主导产业以及变电设备、香料等11个省级产业集群为平台,抢占包含完整创新链条、完整服务平台、完整要素支撑的大市场。如迅速发展的物联网、车联网、智能驾驶,已经为传感器市场拓展出新的需求,我市可借机大力发展传感器及相关配套产业;围绕IDC(数据中心)产业链条,引进应急电源、制冷、IT设备、发电机组等硬实体和数据集成、维护、安防等软实体,打造数字经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支持我市传统产业中实力雄厚的企业,主动“跨界”从事数字经济新兴产业,打造“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新格局。
二、建、扶协同,在培育市场主体上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