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百年变局 > 12 数字社会的评估与治理(第1页)

12 数字社会的评估与治理(第1页)

12数字社会的评估与治理

数字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个概念反映的是现代社会人们在家庭、工作、教育和娱乐中采用新的信息通信和交互模式的一种结果。技术的发展总是以人类意想不到的方式对社会造成冲击。在过去的20年里,社会以惊人的速度经历了数字化。现在几乎身边大部分人都有一部可以随时连接到互联网的手机。而在未来十年,全球发展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世界各地的人们已经通过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相互连接。在未来数年内,将增加数十亿互连的传感器、发射器、照相机和其他无线通信设备和物体的互联。

社会的数字化趋势已无法阻挡,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革命。特别是数字内容的剧增和传播模式的改变,对原来的电视、报纸造成了颠覆性的影响。而社交媒体、移动社交终端现在几乎开始替代电话的功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交互方式。换句话说,人与机器接触和互动的时间越来越多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人对人的了解与互动也越来越依赖机器。这是当前数字社会发展的明显趋势。本章拟从数字社会的技术基础、我国的数字社会发展现状、走向、对个人的影响,以及大数据与数字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增长

2016年,全球向消费者销售的智能手机数量约为15亿台,与2012年的6。8亿台相比显著增加。这意味着2016年全球总人口的28%拥有智能设备,这一数字预计到2020年将增加到37%。同年,北美和西欧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将达到60。5%。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与此同时,使用电视上网的网民比例也提高3。2个百分点,达28。2%;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车联网、智能家电促进“住行”体验升级,构筑个性化、智能化应用场景。移动互联网服务场景不断丰富、移动终端规模加速提升、移动数据量持续扩大,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创造更多价值挖掘空间。[1]

图12-1是全球网民与我国移动互联网民的增长情况,这两组数据表明,移动互联使得人逐步实现了随处相连,构成了数字社会的核心数据源。

图12-12007—2017全球及中国移动互联网民增长情况(单位:百万)

资料来源:Gartenr,IC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二、互联网发展与数字社会的形成

1987年9月,eseAetword,中国学术网)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theGreatWallwereacheverythe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4年4月20日,我国连入互联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2]

1。基础发展时期

表12-1是互联网发展不同阶段特征的总结。在1994年以前,我国互联网发展主要处于科研阶段。1994年至世纪交替,是我国有线互联网主干网络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我国数字社会的第一阶段发展。在这期间诞生了我国最早的门户网站、BBS、即时通讯软件、在线联机游戏等。而在此期间,互联网商机开始出现。例如1998年世界杯期间,新浪网以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形式吸引了大量网友,并借此获得了18万元广告收益。这是早期互联网史上典型的“流量变现”案例。1999年,阿里巴巴正式成立,通过B2B切入到电商领域。[3]

2。门户网站时期

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主要是以各类门户网站为主的流量竞争时期。这一时期网游开始兴起。以淘宝为首的电商开始飞速发展,各种以互联网内容运营为主的职业开始出现。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其中宽带规模为4。5亿,宽带普及率达98。3%。同期微博客和团购的用户数已初具规模,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在网民中占13。8%;团购用户规模达到1875万,在网民中占4。1%。虽然我国2009年已进入3G时代,2010年移动互联内容和商务应用使用率还是偏低。当年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3。53亿人,但手机的其他网络应用使用率偏低。[4]移动互联的爆发是2013年4G开始大规模普及开始的。

表12-1中国互联网发展阶段与特征

3。移动互联时代

如前文所述,根据IC的统计,虽然截至2017年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最近五年互联网网民增速放缓,用户的绝对数量增长空间已经越来越有限。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互联终端的大规模普及(图12-1)以及4G的大规模普及应用,使人们开始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不仅从广度上,同时也从深度上开始进行全面扩张。而移动互联的便利性最直接的影响是数字内容价值的重要性日益体现。纵观近30年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史,我国的数字社会经历了一个从科研院所等特定行业向全社会扩张、从静态到动态的连接、从技术主导到内容主导、从以设备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化过程。

三、我国数字社会的崛起与评估

1。我国数字社会发展的基础:大数据发展战略

(1)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迅速

2015年被认为是我国全面推动大数据发展的开端年。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正式刊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指出,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我国正式从国家层面全面开始推进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建设工作。2016年,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工信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均推出了大数据的发展意见和指导方案,涉及大数据整体行业、医疗健康、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林业、生态、国土资源等多方面,并开始向全社会领域扩张。图12-2是2015年至2017年我国大数据总体规模及企业增速。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调研数据,2016年我国大数据产业总体规模比2015年增长了28。6%,2017年比2016年增长了30。6%。预计2018—2020年增速将保持在30%以上。[5]

图12-22015—2017年中国大数据产业总体规模(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已经形成特色鲜明的多种地区发展模式

2015年以来,我国形成了贵州、广州、武汉、重庆四种大数据产业体系特色发展模式(表12-2)。在管理机制上,贵州、广州都是由省直接牵头,武汉为市一级政府牵头,重庆为下辖行政区推动相关建设工作。四种模式特色鲜明,贵州侧重大数据平台建设,广州侧重数据交易体系,武汉模式与长江经济带大数据体系建设密切相关,重庆市探索的是大数据产业园以及和大中型企业合作的模式,紧贴实业发展和工业数据产业链。

表12-2我国四种区域特色大数据发展模式

续表

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2。我国数字社会发展的总体评价体系及相关测评[6]

(1)我国数字社会发展的测评体系

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是最早对信息(数字)社会发展进行测评的。2006年我国制定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设定了中国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等领域的具体目标。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提出了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的测评指标体系。如前文所述,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2G数字通信技术的全面普及,信息社会的发展事实上等同于数字社会的发展。所以,国家信息中心的信息社会发展测评体系可以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权威数字社会发展测评。

基于信息社会指数(ISI),国家信息中心于2010年发布了首份“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对全国及31个省份的信息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测评;2013年起测评研究范围扩大到地级以上城市。《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6》首次对全球及126个国家信息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算与分析。[7]

信息社会指数(ISI)包含信息经济指数、网络社会指数、在线政府指数、数字生活指数四个部分,涉及近百个具体分解指标。如表12-3所示,ISI的取值范围在0与1之间,ISI的值越高表明信息社会发展水平越高。以信息社会指数(ISI)为阶段划分的标准,可以将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阶段,即信息社会的准备阶段(0<ISI<0。6)和信息社会的发展阶段(0。6≤ISI<1)。

表12-3ISI与信息(数字)社会发展阶段划分

(2)我国数字社会发展的国际对比

2017年中国信息社会指数为0。4749,在全球126个测评国家中排名第81位。在5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排第35位,比上年提升1位。在亚洲35个国家中排第19位,与上年相同。中国信息社会发展虽然仍处于全球中下游水平,但是近年来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2016—2017年中国信息社会指数增速为4。6%,高于“一带一路”国家、金砖国家、G20国家和亚洲国家的发展速度,也明显高于全球平均增速。[8]

图12-3ISIS增幅比较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