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理性、自由与实践批判: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 > 后记(第1页)

后记(第1页)

后记

拙作源起于1999年的博士学位论文。在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以来的16年中,我通过修改、加工、润色学位论文中的若干部分,在《哲学研究》、《现代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了约十数篇论文,并因此顺利完成了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的职称评定过程。进入2011年以来,我又在以往修改工作的基础上,作了大幅度的改写、扩充和再加工,篇幅扩展了一倍半以上。

在拙作终于收笔之际,与拙作有关的若干问题需要作简要说明。

关于拙作题目的确立

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原题为“理性与自由——历史哲学精神的考察”,以康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与马克思历史理论为主要考察对象。由于马克思批判的革命的实践哲学很难被概括进以“理性与自由”为题的阐释框架中,所以2003年底开始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时,我把题目修改为“理性、自由与实践批判——历史哲学精神的考察”。此后由于工作变动,岗位转换需要时间适应,以及身体、精力、教学、读书兴趣的扩大和转移等原因,论文修改仅仅进展到一个非常粗糙的3。5万字的“导论”就停了下来。直到2009年申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时,我才再次启动论文的修改计划。此时离博士毕业已经整整十年了。在课题论证的过程中,受李泽厚先生影响,我又对副标题作了重要修改,调整为“理性、自由与实践批判——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2014年6月申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时,题目调整为“理性、自由与实践批判——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在申报通过后进一步修改加工的过程中,我又曾尝试把正标题改为“理性·自由·实践批判·世界历史”。我还曾尝试用“理性、自由与世界历史”这一也许更好些、更符合我的意愿但最终没有采纳的题目。

核心概念与解释框架

理性、自由与实践批判,是标识拙作的三个核心概念。拙作尝试通过这三个核心概念,并通过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这一特定的透视视角和解释框架,考察了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阐释了康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与马克思历史理论。

我在拙作中尝试考察的主要问题在于:(1)基于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这一解释框架,考察康德黑格尔历史哲学关于理性、自由、普遍法治、现代国家和世界历史的历史理念,阐释马克思哲学—经济学批判关于资本、世界历史与人类解放(自由个性)的历史理论,探索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既批判地继承、又革命性地变革了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关于理性、自由、法治与国家的基本观念,以及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这一基本传统,在马克思历史理论中所发生的重大变革、所呈现的独特面貌。(2)力求挖掘、理解和阐释马克思资本概念的三重涵义或三个维度,并由此提出马克思历史理论存在着包括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在内的一系列的内在紧张、矛盾和对立。(3)力求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考察和梳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脉络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基于马克思历史理论关于资本批判、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解放(自由个性)理论的内在一致和逻辑贯通,以历史与伦理的紧张、矛盾和冲突(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的紧张、矛盾和冲突是其理论形态)为透视视角和解释框架,对作为民族历史的中国历史和印度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发生在东方世界的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个案研究的意义上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和阐发。(4)从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这一解释框架出发,以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民族观点与阶级观点等一系列问题的内在紧张、矛盾和冲突作为透视视角,历史地反思和剖析马克思主义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史的成就、经验和教训。

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这一精神传统和基本特征,是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所具有的一个重大区别。20世纪90年代以来,李泽厚先生曾多次用“两个世界”与“一个人生(世界)”标识中西两种哲学—文化传统的不同特征。受李泽厚先生启发,我曾以“两个世界与一个人生”为题,尝试作过初步的、但却远未深入的比较探讨。[1]这可能是一座值得探索挖掘的丰富的哲学文化宝藏,一个在比较研究领域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重要学术课题。

多重的内在张力: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生机、魅力与秘密

马克思历史理论是一个包含着多重的内在紧张、矛盾和对立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因此如何确立和解读马克思历史理论的透视视角和解释框架,是一个关涉到如何理解、阐释和表达整个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内在生机、深刻魅力与核心秘密的大问题。

马克思历史理论作为一个包涵着多重的解释框架和内在张力的思想体系,最具典型意义的案例之一,是马克思资本概念所包涵着的三层涵义、三个维度,这是我们探索、挖掘和阐释马克思历史理论之青春生机和核心秘密的一个重要关键。资本作为马克思历史理论和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概念,它在马克思的实践批判即哲学—经济学批判的基本逻辑和总体框架中,在马克思的主要著作和大量手稿所展开的理论语境中得到了深刻而有力的阐发。马克思资本概念包涵的三个基本的维度或方面在于: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资本与劳动对立意义上的、作为批判对象的否定性的资本概念。《资本论》是表达这一维度的经典文本。马克思通过使用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实证分析与理论推论相结合等一系列科学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刻、彻底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使这一维度或方面获得了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表达形态;二是从整个人类史来看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资本概念。在这一维度和意义上,马克思强调资本的诞生和自由工人的出现,包含着一部世界史,标志着人类历史的一个新时代。马克思以深刻独到的思想洞察力和生动有力的语言表达,充分地肯定了资本诞生的世界历史性意义;三是克服自然崇拜、克服地方性发展和旧的生产方式、克服民族的界限和偏见、创造世界市场和世界文学意义上的资本概念。马克思由此客观地和历史地肯定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后两个维度或方面,即关于资本的诞生—生成史的历史时间维度;关于资产阶级(资本)越出国界、开辟世界历史,追求自身普遍性的殖民扩张的世界空间维度。关于这两个维度或方面,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著作加以系统严密的逻辑阐释,而是主要体现、散见、表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纽约每日论坛报》等一系列前《资本论》的著作文本和大量政论、时评中,但它们对于我们考察、研究和阐发包括世界历史理论在内的整个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内在紧张、矛盾和对立,即这一理论的青春与生机、魅力与秘密,有至关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由此可见,马克思以资本的概念、法则和逻辑为核心主线逐步形成和建构起来的、包括世界历史理论在内的全部历史理论之所以充满巨大的生机和魅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资本概念的三个维度或三个方面在相互支撑、相互推**的协同作战中,共同形成了有着复合的结构形态和无限的精深意蕴的深刻而巨大的内在张力。从资本概念三个维度的相互支撑的内在动力结构以及由此而来的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等等一系列的内在紧张、矛盾和对立中,考察包括世界历史理论在内的整个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拙作力求有所创新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中国与印度: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个案考察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揭示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发生在现代世界大地上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潮流,是我们考察包括东方世界在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的历史命运所应当依据的总体历史背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实际进程,生动而又深刻地揭示和展现了人类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基本规律,为我们考察发生在现代世界的这一变革历程提供了深刻的解剖视角和解释框架。马克思在19世纪50—60年代曾对中国和印度问题予以特别关注,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了数十篇关于中国和印度的论文和时评,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总体结构中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和极高的理论地位,是我们考察、梳理、研究和论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应当特别关注的、具有极大代表性的典型个案。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出发深入考察中国和印度所发生的历史变革,把它们置放到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总体性背景中,探索和揭示作为民族历史的中国历史和印度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基本轨迹和变革逻辑,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深化,而且也是我们深入考察近现代东方社会历史变革的一个独特而有益的视角。拙作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宏观视野和解释框架,认为马克思关于西方现代机器大工业、分工、科学与自由贸易瓦解和破坏东方传统的社会结构,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历史与伦理之内在矛盾和巨大冲突的世界历史理论,极其鲜明而又深刻地体现在马克思关于中国和印度问题的研究和阐述中。我们考察和研究马克思关于东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理论,是通过历史与伦理、历史与自然的悲剧性冲突这一透视视角和解释框架来进行的。从这一透视视角、解释框架出发,我们把马克思笔下的西方殖民扩张体系中的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命运,作为理解、阐发和论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典型案例,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作了尽可能深入的个案考察,在拓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空间和探索领域上作了自己的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这里也顺便提一下,我曾在以硕士学位论文为基础、并通过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赞助写出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国个案》(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这一拙作中,以处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中国近代哲学的变革为个案,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尝试过初步的、远不成熟的个案考察。

问题和缺陷

拙作尝试在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这一解释框架下,主要考察了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但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并不是一个套用在不同的伟大先哲们身上的抽象的公式和不变的结构,它在柏拉图、西塞罗、奥古斯丁、托马斯的哲学中,在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既存在着共同的特征,又存在着重大区别。即便就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每一位个体来说,在他们不同的著作文本和不同的理论语境中,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也具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表达形态。因此如何基于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三位先哲的著作文本具体地展示和表达他们的差别,对于我的视野、能力、智力、精力和时间而言,都是一个难于胜任的学术任务。虽然如此,我却依然知其不可而为之也。

在阅读、理解和阐释马克思著作文本的过程中,我意识到马克思历史理论不仅包涵着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而且还是一个包涵着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历史观点与自然观点、民族观点与阶级观点等在内的一系列充满着内在紧张、矛盾和对立的多元的张力结构。而所有这些内在的张力结构在不同时期、不同问题、不同角度的异常复杂的理论语境和话语表达中,组成张力的两个方面常常并不是表现为均衡的存在状态:或者在此时此地关于历史观点、形式自由的观点得到了鲜明的表达,而彼时彼地关于阶级观点、实质自由的观点又居于绝对主导地位,所有这些张力结构常常存在着非常复杂的表现形态。面对所有这些情况和问题,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不同文本的细致阅读和精深把握,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精力和身体条件,特别是如果没有宏观驾驭和微观分析的能力和水平,要解决和表达它们就成了乌托邦式的空洞理想和难于到达的彼岸世界。

康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历史性,即通过不同时期的著作文本所展示出来的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历程,由于时间、精力、条件和能力都制约着我去挖掘、整理和阐述的心理动机。我对两位经典大师的历史—政治观念,是在一个无时间变化的同质性结构的基本格局中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例如,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讲演至少有五次,因此也至少应该有五个不同的版本存在。这些讲演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或轻重缓急可能大有不同,各个版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前后发展,以及它们与黑格尔同期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等,都应在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研究中引为注意。在学界已经明确提出这个重大问题、且已有许多有识之士能够依据文献基础具体地、历史地深入考察经典作家思想的今天,我却依然由于上述原因而停留在同质性研究的状态中而不能自拨。每每念及于此,都会令我汗颜,令我深感不安。

在马克思历史理论部分,我尝试着克服同质性研究的缺憾,通过马克思不同时期的主要文本进行阅读、研究、梳理和阐释,力图把马克思历史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展示为一个发展历程。但是我自己知道,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的阐释和展示,还远远没有达到历史与逻辑之内在统一的深刻要求。

因此虽然有16年前的博士论文为基础,中经16年来陆续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不断修改、扩充、加工,特别是又经过最近三年多来异常紧张的大幅度地重写、修改、加工、润色,博士论文的原有形态已经被全面重塑,但好多地方还依然带着博士学位论文的抽象、笼统和空疏的痕迹和特征。因此目前交给读者的,仍然是远远令人不能满意的一个成果。

致谢感言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