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池星隅的声音很轻,却像一颗定心丸,落在兰鹤眠的心里。
回到休整室,两人各自收拾着行李。其实也没什么好收拾的,不过是将纪念币、共情碎片和一些常用的工具放进背包里。兰鹤眠收拾完自己的东西,又跑到池星隅的房间,帮她检查有没有遗漏什么。
“愈合凝胶带了吗?虽然下一个副本是解谜,但万一受伤了呢。”兰鹤眠一边翻着池星隅的背包,一边念叨,“还有信号弹、高频哨,这些都得带上,有备无患。”
池星隅坐在床边,看着她忙碌的身影,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起。以前她总是一个人完成任务,习惯了独来独往,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有人这样细致地为她操心。这种感觉很陌生,却又格外温暖。
“都带了,你别翻了。”池星隅伸手按住她的手,“早点回去休息吧,明天还要应对新副本。”
兰鹤眠抬头看向她,发现她的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心里忽然一动。她愣了一下,随即脸颊微红,连忙收回手:“哦,好,那你也早点休息,晚安。”
“晚安。”
回到自己的房间,兰鹤眠靠在门上,抬手摸了摸发烫的脸颊。刚才池星隅的笑容,像一颗小石子,在她的心湖里激起了圈圈涟漪。她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昏黄的路灯,心里对明天的副本既期待又忐忑。不过她知道,只要和池星隅在一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第二天一早,两人准时在休整室门口集合。接待员已经等候在那里,手里拿着两台小型传送器。“两位,这是通往新副本的传送器,绑定身份信息后,按下侧面的红色按钮就能启动了。”接待员将传送器递给她们,“祝两位在新副本里一切顺利。”
池星隅和兰鹤眠接过传送器,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坚定。她们按照接待员的指示绑定了身份信息,然后同时按下了红色按钮。
一阵熟悉的蓝光包裹住两人,身体瞬间变得轻盈。耳边传来轻微的嗡鸣声,眼前的景象开始扭曲、模糊——安全区的板房、路灯、忙碌的人们,渐渐被一片混沌的光影取代。
“池星隅,我有点紧张。”兰鹤眠下意识地伸手抓住了池星隅的手腕,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
池星隅反手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皮肤传递过去:“别怕,我在。”
蓝光越来越亮,最终吞噬了两人的身影。当光芒褪去时,她们的双脚落在了一片冰凉的石质地面上。眼前不再是废土的黄沙,而是一座古朴的迷宫入口——高大的石门上刻满了晦涩的文字,两侧立着形态各异的石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尘埃的味道。
石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用篆书刻着四个大字:“古籍迷宫”。旁边的石壁上,用朱砂写着一行小字,正是副本提示:“谜题藏于典籍,默契可寻捷径”,下方还标注着时限:48小时。
兰鹤眠松开池星隅的手,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环境:“这里就是古籍迷宫吗?看起来好有年代感啊。”她伸手摸了摸石门上的文字,指尖触到凹凸不平的刻痕,“这些字是什么意思呀?我一个都不认识。”
池星隅走到石壁前,仔细观察着上面的文字和周围的环境。迷宫入口只有一扇石门,门上没有锁孔,只有正中央镶嵌着一块空白的石板,看起来像是输入谜题答案的地方。“先看看提示,‘谜题藏于典籍’,应该是要我们找到对应的古籍,解开谜题才能打开石门。”池星隅的目光扫过石门两侧的石兽,发现石兽的底座上各放着一本用皮革包裹的古籍,“你看那边,石兽底座上有古籍。”
兰鹤眠立刻跑过去,小心翼翼地拿起其中一本古籍。皮革封面已经有些陈旧,边缘磨损严重,上面用金线绣着一个“诗”字。她轻轻翻开封面,里面的纸张泛黄,上面用毛笔写着工整的楷书,全是一首首古诗词。“这本是关于诗词的古籍!”兰鹤眠兴奋地说道,又拿起另一本古籍,封面绣着“史”字,里面记载的则是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池星隅走到她身边,接过两本古籍翻看了片刻:“石门上的空白石板,应该是要我们从这两本古籍里找到对应的答案,才能打开门。”她抬头看向石门上方的牌匾,“篆书的‘古籍迷宫’,或许和文字本身有关?”
兰鹤眠凑到空白石板前,发现石板上有四个凹槽,正好能容纳四个字。“四个凹槽,难道是要我们输入四个字的答案?”她低头看着手里的诗词古籍,“诗词里有没有四个字的关键词呀?比如标题或者诗句里的?”
池星隅没有说话,而是将两本古籍放在石台上,开始仔细翻阅。她的手指轻轻划过泛黄的纸张,目光专注地扫过每一行文字。兰鹤眠也静下心来,捧着诗词古籍,一句句地读着里面的诗词,试图从中找到线索。
阳光透过迷宫入口的缝隙洒进来,落在两人专注的身影上。空气中的墨香越来越浓郁,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废土副本的硝烟与疲惫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解谜的专注与默契。她们知道,接下来的48小时,需要依靠彼此的智慧与默契,才能在这座古籍迷宫中找到核心,拿到属于她们的共情碎片。
兰鹤眠翻到一首杜甫的《望岳》,轻声念了出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她抬头看向池星隅,眼睛一亮:“这首诗里的‘岱宗’是泰山的别称,泰山是不是和历史有关呀?另一本古籍里有没有关于泰山的记载?”
池星隅立刻翻阅历史古籍,很快就在“秦汉篇”里找到了关于泰山封禅的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帝东巡,至泰山,行封禅大典,立石颂德。”她的目光落在“封禅”二字上,又看向石门上的空白石板:“四个凹槽,‘封禅’只有两个字,不够。”
兰鹤眠皱起眉头,继续翻阅诗词古籍,忽然看到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清泉’?‘明月’?这些都是两个字的。”她有些沮丧地放下古籍,“难道不是从这两首诗里找线索吗?”
池星隅没有气馁,而是将两本古籍的封面放在一起,“诗”和“史”两个金线绣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副本提示说‘默契可寻捷径’,或许我们不用拘泥于古籍内容,而是要结合‘诗’和‘史’本身?”她的目光再次落在石门上的文字,忽然想起刚才触摸时的触感,“石门上的文字,除了牌匾上的‘古籍迷宫’,两侧还有一些零散的小字,你有没有注意到?”
兰鹤眠立刻跑到石门左侧,仔细观察着上面的小字。那些字比牌匾上的篆书更小,刻在石缝之间,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有!这里有‘诗言志’三个字!”她又跑到右侧,“这边有‘史载道’三个字!”
“诗言志,史载道。”池星隅低声重复着这六个字,眼睛突然亮了起来,“‘言志’‘载道’,合起来是四个字!石板上的凹槽正好能放四个字,会不会就是这四个字?”
兰鹤眠也激动起来:“对呀!‘诗言志’和‘史载道’是关于诗词和历史的核心思想,正好对应这两本古籍!我们试试输入这四个字!”
池星隅点了点头,走到空白石板前,按照篆书的写法,用手指在凹槽里依次写出“言”“志”“载”“道”四个字。每写一个字,石板就会发出一阵轻微的震动,当最后一个“道”字写完时,石板突然亮起金色的光芒,光芒顺着石门上的文字蔓延开来,整个石门都开始微微震动。
“轰隆隆——”
沉重的石门缓缓向两侧打开,露出里面幽深的通道。通道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发光的夜明珠,照亮了眼前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