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光就在这里。”她会在心里,用一种近乎催眠的语调,对自己无声地说。
这不再是虚无的、自我欺骗的安慰。这个画面,这个笑容,已经变成了一个具体得近乎坚硬的目标。她想要写的,不仅仅是关于自己如何被拯救的私密日记。她想要终有一天,能写出配得上这双眼睛的、复杂而深刻的故事。能用一个真正优秀的、完整的、具备专业水准的作品,作为靠近她的、唯一的、也是最有尊严的理由。
这个过程是孤独而漫长的。沈未晞已经前往省城,开始了封闭式、高强度的艺考集训,她们的联系自然而然地变少了,偶尔在深夜的微信上简短交流几句,互相打气,但各自奋战在平行的轨道上。奶茶店的同事们大多比她年轻,谈论的话题围绕着抖音热梗、新款游戏和商场里新开的哪家小吃店,她们会觉得陆清辞安静、不合群,偶尔邀请她下班后一起去吃宵夜被婉拒后,便也不再勉强。父母看到她每天按时出门“上班”,晚上回来就把自己关在房间,似乎“稳定”了许多,虽然对她深夜还亮着灯、敲击键盘的行为感到不解,但鉴于之前惊心动魄的经历,他们选择了小心翼翼的观察和沉默,不敢过多干涉,生怕打破这得来不易的平静。
她仿佛行走在一条狭窄而幽深的隧道里,看不到尽头。一头是“蜜雪倾心”操作台后甜腻而疲惫的现实,另一头是肯德基角落里、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虚幻而耀眼的光亮。她在两者之间往返穿梭,身体在尘埃里机械地劳作,灵魂却在寂静的星光下艰难跋涉。她感觉自己被割裂成两半,一半在应付着这个她始终难以融入的、嘈杂的外部世界,另一半则在内心那片荒芜而丰饶的领土上,进行着一场无人知晓的、艰苦的拓荒。
直到有一天,她在浏览一个业内颇受认可的专业编剧论坛“字幕森林”时,看到了一条被置顶加粗的公告——“第一届‘新芽’青年编剧大赛”。主办方是国内一家颇具声望和实力的影视公司“辰星影业”,以其出品过几部高质量的现实题材剧集而闻名。评委名单里赫然有几个她曾在专业书籍和影评中反复看到过的名字——一位是擅长刻画女性心理的知名编剧,一位是以犀利影评著称的学者,还有一位是辰星影业的内容总监。而最让她心跳瞬间失控、血液嗡地一声涌上头顶的,是大赛终极大奖的描述:“获奖者将获得高额创作奖金,并有机会参与辰星影业年度重点项目的剧本开发工作,获得业内资深导师为期一年的一对一指导。”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真正的,可能通向那个她只能在屏幕上仰望的专业世界,一个能实质性缩短她与那道光芒之间遥不可及距离的跳板!不是校园比赛的小打小闹,而是直面行业的机会。
她几乎是立刻,就在一片空白的大脑和擂鼓般的心跳声中,下定了决心。她要参加。必须参加。
这一次,她不再满足于仅仅书写自己的影子,或是重复那种单向的拯救叙事。她关闭了所有无关的网页,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她开始系统地、带着研究目的性地,回顾硬盘里分类保存的、关于叶知秋的所有影像资料。她反复观看那些早期的采访,看她如何青涩而真诚地谈论梦想;观察她在不同剧组花絮里的状态,是疲惫还是兴奋;仔细品味她在那些成熟作品里,对复杂情绪层次的处理,哪怕只是一个眼神的转变。她回顾着叶知秋在多次采访中透露出的、对突破固有形象、挑战复杂立体角色的渴望,回顾着她那极具感染力的笑容之下,偶尔会被镜头捕捉到的、一闪而过的沉静、思索,甚至是某种未被言明的孤独与深邃。
她打开了一个全新的Word文档,背景设置为护眼的豆沙绿,字体选用了她觉得最清晰整洁的等线体。在页面顶端,她郑重地敲下了这个承载了她全部希望与孤注一掷的标题:
《逐光笔记》
她不再只是想讲述一个“被光拯救”的简单故事。她想讲述一个关于“理解”、“反射”与“共生”的故事。一个卑微的、几乎被生活磨去所有轮廓、生活在尘埃里的灵魂,如何因为仰望一颗遥远而明亮的星,而在漫长的追逐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自身内部也能折射、甚至产生微光的可能性。她想写出那束光之所以能成为光的原因与代价,写出光芒背后可能存在的阴影、脆弱与不为人知的坚持,写出一个完整的、立体的、血肉丰满的、值得被镜头长久而深情凝视的人。而这个人的内核,镌刻着叶知秋的灵魂印记,却又超越了叶知秋本身,成为了一个更具普世意义的象征。
接下来的日子,她所有的业余时间、所有的精力,都被这个名为《逐光笔记》的剧本彻底填满、吞噬了。她在摇奶茶的间隙,脑子里构思着人物的对话和动机;在骑单车回家的路上,迎着晚风,梳理着故事的结构与转折;在肯德基角落那盏总是过于明亮、吸引着小飞虫的灯光下,她一个字一个字地雕刻着场景、人物和情节,反复推敲每一句对白的真实性与潜在张力,计算着节奏,铺设着伏笔。她甚至开始自学分镜脚本的基础知识,尝试用更视觉化、更符合拍摄逻辑的语言来呈现她的故事,在文档旁边另开一个窗口,笨拙地画着机位示意图和场景草图。
她知道希望渺茫,知道自己是无数怀揣梦想的参赛者中,最不起眼、最缺乏资历和背景的一个。她来自一个毫无文艺资源的小城,最高学历是高中休学,唯一的“从业经历”是奶茶店店员。但这一次,她感受到的不再是那种孤注一掷的、带着绝望气息的执念,而是一种逐渐生长出来的、平静而坚定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源于那些深夜啃下的理论书籍,源于一次次失败后咬牙的坚持,更源于那个她想要用心魂去描绘、去理解的对象。
她不再仅仅是为了“见到光”而奔跑。
她是在用尽全身的力气,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为自己打造一艘能够驶向那片璀璨星海的、虽然简陋却足够坚固的船。而《逐光笔记》,就是这艘船的第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龙骨。她把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渴望、所有从尘埃与绝望中挣扎开出的、不起眼却顽强的花朵,都熔铸了进去。
当最后一个句号被敲下,经历了不知道第多少遍的修改和润色后,在一个凌晨三点钟的肯德基角落里,周围只剩下清洁工打扫卫生的窸窣声。陆清辞仔细检查了投稿邮箱地址,将剧本文档以要求的格式附件添加,在邮件正文里,她只写了简短的问候、自己的笔名“陆沉”和联系方式。
她的手指在触摸板上悬浮了片刻,然后,几乎是带着一种不容自己反悔的决绝,用力按下了“发送”键。
邮件进度条瞬间走完,显示“发送成功”。
她合上笔记本电脑,屏幕暗下去,映出她疲惫却异常清醒的面容。窗外,这个北方四线小城的夜空,依旧沉寂、深邃,看不到几颗星星,只有远处路口孤独闪烁的红绿灯,和居民楼里零星未熄的灯火,像散落在地上的微弱星屑。
但陆清辞坐在那里,却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内心,仿佛完成了一次无声而郑重的启航。未知的、可能依旧是失败的结果在前方等待,但至少此刻,船,已经离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