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韩师傅开始主动教她。他教她认识各种传统的木工工具,教她分辨不同木材的脾性,教她最基础的榫卯制作。他话不多,但每一个示范都极其认真。“这根枨子,要留‘收缩缝’,木头是有生命的,会呼吸,热胀冷缩,你得给它留余地。”“这个榫头,要‘松三分,紧七分’,太紧了容易劈裂,太松了不牢靠。”
任千慧学得认真,手上磨出了水泡,又变成了茧子。她并不觉得苦,反而在每一次刨花飞起,每一次榫卯严丝合缝地嵌入时,感受到一种奇异的平静和满足。那是一种将精神完全投入于一件具体事物的“心流”状态,悲伤和焦虑暂时被隔绝在外。
项目临近结束,任千慧准备离开村落的前一晚,韩师傅把她叫到跟前,拿出一个用布包得严严实实的长条物件。他一层层打开,里面是一套他用了大半辈子的雕花凿子,每一把都磨得锃亮,木柄被岁月摩挲得温润如玉。
“闺女,”老人把凿子递到她手里,声音有些沙哑,“我无儿无女,这套家伙事儿,跟了我几十年。现在,我把它传给你。这些老手艺,快没人要啦…你能来学,能想着把它们传下去,很好,很好…传给你,我就放心了。”
任千慧接过那沉甸甸的凿子,感觉接过的不仅仅是一套工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一份跨越时空的嘱托。泪水毫无预兆地涌上眼眶,但她没有让它掉下来。她看着韩师傅慈祥而期许的目光,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奶奶并没有真正离开。她的精神,她对“家”的守护,她对生活的热爱,仿佛通过韩师傅,通过这些古老的手艺,以一种新的形式,回到了她的身边,融入了她的生命。
罖尘的收获:
“家族记忆”小程序的影响力超出了罖尘的预期。一家专注于社区服务和关爱留守老人的公益组织找到了他,希望合作,将这个工具推广到更多的乡村和社区,帮助那些子女不在身边、故事无人倾听的老人们,记录他们的人生。
罖尘欣然同意,并为此专门优化了程序的界面,使其对老年人更加友好,增加了语音输入和自动生成简单字幕的功能。
他跟随公益组织去了一次偏远的山村。在那里,他看到志愿者们耐心地教老人们如何使用手机,如何对着镜头讲述他们的青春、他们的劳作、他们的爱情和他们的乡愁。起初,老人们有些羞涩和拘谨,但在志愿者们的鼓励下,他们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奶奶,讲述了她年轻时如何步行几十里山路去换粮;一位沉默寡言的老爷爷,说起当年参加水库建设的往事,眼中重新焕发出光彩;还有一对老夫妻,互相补充着回忆他们相识相知的经过,脸上洋溢着羞涩而幸福的笑容……
罖尘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幕,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他看到的,不再是需要被技术“帮扶”的对象,而是一个个鲜活、饱满的生命,在用一种最朴素的方式,对抗着时间的流逝,确认着自身存在的价值。他的小程序,成了承载这些价值的方舟。
一位志愿者走过来,激动地对他说:“罖尘,太感谢你了!你看张奶奶,她之前总说自己是等死的人了,没用了。可刚才录完视频,她反复看了好几遍,嘴里一直念叨,‘原来我这辈子,也经历了这么多事啊…’她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罖尘望着那位张奶奶,她正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手机,回放自己的讲述,嘴角带着满足的笑意。那一刻,罖尘清晰地感觉到,外公的生命,仿佛也藉由这一个个被记录、被珍视的生命,在以另一种更广阔的形式延续着。代码不再是冰冷的符号,它成了温暖的血管,输送着记忆的血液,让爱和故事在更多人的心间流淌。
【同步镜头:新的理解】
任千慧的领悟:
背着行囊,带着韩师傅赠送的凿子和满满的调研笔记,任千慧踏上了归程。火车在冬日的原野上飞驰,窗外是萧瑟的景色,但她的内心却无比充实和温暖。
她回想起韩师傅工棚里木屑的芬芳,回想起老民居那些顺应自然的巧妙设计,回想起奶奶在老屋里忙碌的身影。一种澄澈的领悟,如同窗外的天光,缓缓照进心底。
“死亡,或许并不是生命的终点,”她在随身的笔记本上写下,“彻底的遗忘才是。当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也离去,关于你的一切痕迹才真正被抹去。但是,只要还有人记得,还有人传承,爱我们的人就永远活着。”
“他们活在我们继承的技能里,活在我们延续的习惯里,活在我们讲述的故事里,活在我们被他们塑造过的品格里。奶奶活在我对‘家’的理解和追寻中,韩师傅的匠心活在我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和学习里。生命的纽带,从未因□□的消亡而断裂,它只是换了一种更坚韧、更无形的方式,编织进后来者的生命经纬中。”
她合上笔记本,将额头轻轻靠在冰冷的车窗上,心中一片宁静的悲悯与辽阔的坚定。
罖尘的感悟:
深夜的实验室,只剩下罖尘一个人。屏幕上的代码行如同忠诚的士兵,排列成他赋予它们的阵型。他刚刚完成了小程序新版本的测试,一切运行流畅。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城市璀璨却冰冷的夜景。与任千慧在田野间的感悟异曲同工,他也在自己的世界里,完成了对悲伤的消化和升华。
“那些打不倒我们的,”他轻声自语,像是在总结,又像是在宣告,“终将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塑造我们,定义我们。悲伤如同暴风雨,它会过去,天空会重新放晴。但爱不同,爱是天空本身,是更恒久的存在。它不会因为风雨而消失,风雨过后,它依然在那里,甚至因为经历过冲刷而更加澄澈湛蓝。”
外公的爱,成为了他代码里的人性温度,成为了他想要用技术去温暖更多人的初心。这份爱,没有消失,而是内化成了他生命底层最坚实的基石。
【尾声:初雪】
第一场雪,在人们的期盼与不经意间,悄然降临了。
细碎的,如同盐粒般的雪沫开始飘洒,然后渐渐变成了轻盈的、旋转的羽毛,静静地覆盖了城市的屋顶、街道和光秃的枝头。世界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一切喧嚣都被这纯净的白色温柔地吸纳、安抚。
任千慧刚刚结束了论文开题答辩。当她清晰地阐述完自己的研究框架、田野调查的初步发现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思考后,答辩教室里安静了几秒,随即响起了真诚的掌声。她的导师,那位一向严谨的学者,脸上露出了难得的、毫不掩饰的赞许笑容。
“任千慧同学的这篇开题报告,”导师总结道,“不仅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更重要的是,它充满了‘温度’。她让我们看到,学术研究不仅可以冷峻客观,也可以饱含深情。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其核心最终是‘人’。这个研究,找到了这个核心。评价,全优。”
走出教学楼,冰冷的空气扑面而来,却让她感觉格外清醒。雪花落在她的睫毛上,瞬间融化,带来一丝凉意。她伸出手,接住几片雪花,看着它们在掌心化为晶莹的水滴。奶奶,您看到了吗?我没有沉浸在悲伤里。我把对您的思念,变成了前行的力量。我会让您住过的老房子,您代表的那种温暖安稳的生活,被更多人看见,理解,甚至在未来以新的方式重现。我会让您骄傲的。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端,罖尘站在学校大礼堂的门口,手里拿着刚刚颁发的获奖证书——“创新大赛一等奖”。评委的评语言犹在耳:“‘家族记忆’小程序,不仅是技术实现的精巧,更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它关注人的情感需求,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体现了年轻一代开发者难得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他没有加入身边欢呼雀跃的同学群中,而是独自走到礼堂外的空地上。雪花在路灯的光束中翩翩起舞,像无数洁白的精灵。他仰起头,任由雪花落在脸上,那冰凉的触感,却让他心中暖流涌动。外公,您听到了吗?您最爱听我讲那些稀奇古怪的编程故事,现在,我用它做了一件能让很多人感到温暖的事情。您说的对,做人,心眼要实在。我想,我大概摸到了一点“实在”的门道了。我做到了,外公。
两个不同的校园,两个不同的年轻人,置身于同一场初雪之中。他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望向苍茫的天空,仿佛能穿透纷飞的雪花,看到逝去亲人欣慰的笑容。
雪花静静地飘落,覆盖了昨日的悲伤与泪痕,也无声地滋养着破土而出的明日希望。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心灵的归处,并非一个确定的终点,而是在铭记与传承中,不断延伸的、充满光亮的路径。
(第二十五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