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寻找章武 > 连累他人(第1页)

连累他人(第1页)

吕乂也笑了,我看今天丞相的意思……你应该要留在这里,重新等着分配官锦坊的活,不随我一起去都安堰垦荒。

我一下子跟泄气了一样,我还是挺喜欢吕乂的性格的,管理户籍这事儿性子急的人绝对干不了,吕乂不但工作上极有耐心,平日生活里也是如此,从没因为我老是问东问西而觉得烦过,一想到,我要跟这么一个好人分道扬镳了,下一个又不知跟谁去协作,心头上瞬间烦恼无比。

再说了,丞相有话不能直说吗?哪儿有那么多意思都要叫别人自己看出来,像我这样的看不来可怎么办?

我没好气地说,好吧,官锦坊和织室令谁来负责呢?

吕乂想了想,官营的手工事务,由少府负责,听丞相今天话中所说,可能会调李严之子李丰迁往少府全权料理。织室令的掌职,大概是谯周的长子谯熙,他任锦官属吏。

我翻了一个大白眼,尤其是听见李严和谯周这两个名字,前者是心胸狭隘、只顾考量自己家族利益的另一位托孤重臣,后者是益州派里一个没骨气的老腐儒,他俩各自的儿子还能有个好?

但是跟吕乂目光相接的时候,我还是露出了一个勉强的笑容。

职位调动对于吕乂这样一个实干的官员来说,大概算是很寻常的事情,因此他完全不能共情我的感受,不明白我为什么一下子就泄了气。

我决定转移话题:“对了,丞相为何没有惩治关于祥瑞的事情?”

吕乂等禾二娘起身离开后才解释道:“那不异于打了蜀中儒生们的脸。”

我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吕乂看到我疑惑的表情,又问道:“你知道祥瑞一事由何起源吗?”

我摇了摇头。

“汉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表《天人三策》,其中有天人感应一词,由此将天和君主相系起来。君主若是德行端正,政务清明,上天便会降下祥瑞,而若是君主无德失政,上天便会降下灾祸。”吕乂慢慢对我解释道。

“啊!我想起来了,”我的脑海里浮现出高中历史课本上的一句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吕乂笑着点点头:“对也不对。汉武帝虽然泰山封禅,将这套儒生们的天人感应之说推向台前,其实他自己本身并不用儒生那一套来治国,也就是用儒而不信儒。不过,这乍一看只是个门面上的事情,却造成了一个很是严重的后果。”

“哦?是什么?”我问。

吕乂看向天空:“上天降下的种种符征,都与君主的失徳与否相关,可到底某个符征,是祥瑞还是灾祸,又需要君主做出怎样的改变,只能由精通古籍、谶纬的儒生们来研阅和解释。”

“我明白了,也就是说儒生们会用这个权力来制约君主,只要他们不满意君主的某个行为,就会随便找个小事,说是上天降下的灾祸,以将君主按照他们的想法行事。”我想了想,问道,“季阳,既然你这样说,那看来你是完全不相信所谓的儒家的谶纬那一套了?”

吕乂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继续说道:“无论如何,儒学乃我大汉几百年来的基本道理,就连昭烈皇帝即位的诏书中都必须举列各地祥瑞,以示即位之正当。大儒们几句话就能造成极大的影响,乱世之中,儒学也异常兴盛,不是没有道理的。”

“蜀中的大儒都有哪些人呢?”我问。

“司徒许靖,许靖已经魂去,但有很多学生,许家的几个后辈。还有,虽未在朝为官,但蜀中颇有盛名的杜琼。劝学从事谯周也算。”吕乂道。

“这些人难道不服丞相吗?”

“新君即位,我想,他们这个时候要找机会试探试探,看看丞相是否能在此内忧外患之际,安镇成都,消局中之危,而使国家安定。”

“我明白了。”我长叹一口气,“那岂不是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大户们占田藏民了。”

吕乂安慰道:“我只说不管祥瑞的事情,没说丞相不治那个。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成都外围山越上有很多山贼,一些是趁着黄元作乱的时候反上山去的,成了草寇,还要几天才能清剿干净,丞相不忍心赶尽杀绝,这段时间一直在传播朝廷要宽恕他们、帮助他们开荒的消息,等到了最后,还有人不愿下山,那就真的是要一心当反贼了,再派将军带兵去清剿。山贼们平了,腾出手来,廷尉带兵去一个个敲哪些大户的门,按照律法量地、数人……”

“那就好了!”我抚掌道。

吕乂补充道:“城里有一些老鼠虫豸也要清理干净。”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