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直截了当地说话,很容易
伤到别人
露骨的话,要含蓄地说
含蓄是一种善,是一种修养、一种韵味。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一个缺乏修养的人,是很难含蓄的。含蓄是一种更高的人生态度,它表达的是动态的成熟的人生观。
有些时候,说话太露骨,就显得没有人情味了,尤其是心中十分不想伤害对方时,不想破坏曾经美好的感情或友情时,就可以将要说的话变得含蓄一点。那样既体现了说话者的善意与真诚,也能真正起到劝阻他人的目的,从而达到既不伤和气,又留有余地的两全其美的目的。
为什么一定要含蓄?
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庸,就是不太过分,不走极端,这是考虑到人的可变性,人性的可塑性。此时,你的话说绝了,不留余地,到彼时,就可能会出现尴尬的局面。因此,含蓄是中庸文化的经典表现,它是有人情味的表现,也是真实反映动态社会的智见。
比方说,你有几个朋友关系特好,但其中有一个最近出了点错,他本人又特别爱面子,此时,你就只能含蓄地劝诫他。若说得太露骨,一方面你会觉得难以启齿,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别人的反感。
中国艺术中有一种美叫朦胧美,这种美给人回味无穷,叫人遐想万千。
谁都会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你若太露骨,太伤人,明天,一旦身份反过来,他很有可能会将那个伤痛奉还给你。
含蓄是一种最高明的艺术。不仅能当场避免尴尬,而且,看上去似乎什么也没有说,但却能收到什么都说了的效果。无论说别人什么话,点到为止,不要太露骨,否则,就易伤对方面子,就不易达成认同。
有一位领导在开完部门裁员会议后回家,到家不久,就有一位他多年的老部下想去提前探听领导们内部裁员的消息。
领导一边倒茶,一边示坐,一边低声说笑道:“你能保证不说出去吗?”
那人笑道:“当然保证,绝不说出去。”
领导站起身来,微笑着说:“我也保证不说出去。”
那位手下自然知趣地转移了话题。
这样说话既可以避免直接回绝,给那位部下带来尴尬,又保守了会议的秘密,消除了可能带来的不安定因素。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些人就是因为说话太露骨,错失了人生发展的良机。
搞策划的小叶偶然认识了居住在北京香山的一位老先生,70多岁了,居然还住在一月租金300元的出租屋里。小叶与老先生交流后知道他几十年来都想推广他的一套太极养生舞,了解其内容后小叶十分赞赏,认为是好东西,应该推广。
于是,小叶想包装推广他的舞蹈。在正式推广前,小叶想检验一下他的东西能否真实有用,就带老先生去了一趟长沙。10天后回来,老先生就觉得自己十分了不起。小叶知道他几十年不得志,压在心中的力量又抬头了,因为他在指导一位亿万富翁的病人练习养生舞时,得到了夸奖,尽管只是礼节性的夸奖。
回来后,小叶因公司的事耽误了几天。再与老先生见面时,他可神气了,对小叶说:“小叶,你没我,你肯定一生毫无作为。但我没你,我马上就会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
小叶听了这话很伤心,觉得这老人怎么如此不通人情世故,说话太没口德。小叶想,就算他能理解这种人,但在以后与客人服务中他若也用这种口气对待别人,那岂不十分麻烦。思前想后,小叶决定不跟他合作。但小叶并没有像这位老人一样说话如此露骨,而是用手机给他发了一条短信。短信是这样写的:“你有一颗伟大的雄心,却有一张令人难以理解的嘴巴。我真的感到十分遗憾,但愿以后有缘再见。”
做事要高调,做人要低调。在我们身边,很多心直口快的人说了许多不应该说的话,说了许多往往过头的话,而得罪了一些人。“直”虽有“直”的好处,但也要注意场合,不要伤人。
因为直率与草率有点接近。同样的话,我们只要换一种口气,换一种态度,自然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含蓄法是说话时的一种“缓冲”方法。含蓄能使本来也许是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能让听者在比较舒坦的氛围中接受你的信息。因此,有人称“含蓄”是办事语言中的“软化”艺术。
在日常交际中,总会有一些人们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需要把“词锋”隐遁,或把“棱角”磨圆一些,使语意软化,便于听者接受。说话人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
巧用语气助词,把“你这样做不好”改成“你这样做不好吧”;也可灵活使用否定词,把“我认为你不对”改成“我不认为你是对的”,还可以用和缓的推托;把“我不同意”改成“目前恐怕很难办到”。这些,都能起到“软化”效果。具体地说,有人将含蓄法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讳饰式含蓄法。讳饰式含蓄法,是用含蓄的词语表示不便直说或使人感到难堪的方法。
有时,即使动机好,如果语言不加讳饰,也容易招人反感。如售票员见一孕妇上车便说:“请哪位同志给这位‘大肚皮’让个座位!”尽管有人让出了座位,但孕妇却没有坐,“大肚皮”这一称呼,使她难堪。如果这句话换成:“请哪位热心人,给这位‘有喜’的大姐让个座位!”当有人让出座位时,这位孕妇就会表示对售票员的感谢,并愉快地坐下。
二是借用式含蓄法。借用式含蓄法,是借用一事物或其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对事物实质问题直接回答的方法。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8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代表陆文夫:“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陆文夫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陆文夫用一个生动的借喻,对一个敏感棘手的难题,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西不同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上。这实际上是对问者的一种含蓄的拒绝,其效果是使问话者不至于尴尬难堪,使交往继续进行。
三是曲语式含蓄法。曲语式含蓄法,是用曲折含蓄的语言和商洽的语气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
《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访美在某大学做演讲时,有人问:“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中共党员,请问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谌容说:“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迹象,可见……”
谌容先不直言以告,而是以“能与老共产党员的丈夫和睦生活几十年”来间接表达自己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有时,曲语式含蓄法比直接表达更有力,这种曲语式的含蓄用语,真是利舌胜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