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荣昏昏沉沉回到地面,稍稍清醒了下脑子,没有过多耽搁,便开启了跨星通话。
那边明繁第一时间接通,不过她随即对折荣说了句“稍等”,便开启了三方通讯模式。
久违的三方通话,连参加人员都没有变化,明繁、折荣,还有远在“界幕”的历史学者庆芜先生。
这多少有些出乎折荣的预料,不过上级说啥就是啥。
跨星门通讯所需的缓冲时间里,折荣就在明繁要求下,对他与泰玉的交流进行复盘。
这种时候,没有他发挥的余地,只不过将两。。。。。。
风穿过新愿林的枝叶,发出低而绵长的呜咽,像是无数灵魂在轻声交谈。林遥的轮椅仍停在她常坐的位置,面朝南方,那是她最后一次望向地平线的方向。护工没有立即移走它,仿佛还期待着某个清晨,那双布满皱纹的手会再次轻轻搭上扶手,睁开眼,说一句:“今天,光来得早了些。”
但光依旧照常到来。
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星芒树冠层时,整片森林都会微微震颤,如同被唤醒的记忆。叶片上的露珠不再是单纯的水滴,而是微型共振腔,能捕捉并放大方圆百里内最细微的情感波动。科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生物共感透镜效应”,但孩子们更愿意相信??每颗露珠里都住着一个曾经温柔过的人。
林遥去世后的第七天,南极裂缝中的玻璃莲花并未熄灭。相反,它的光芒变得更加稳定,像一颗埋藏于地心的恒星,持续释放着某种无法测量却真实存在的能量场。全球共感监测网记录到一种新的波形:频率极低,几乎与地球自转同步,但它所携带的信息密度远超人类现有解码能力。有研究者将其命名为“林频”。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开始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人们在梦中相遇。
不是普通的梦,而是高度一致、细节精确的共享梦境。一名东京的程序员梦见自己站在非洲草原上,牵着一个小女孩的手,教她辨认星星;同一夜,肯尼亚微光学校的毕业生确实在仰望星空,并低声念出了一串从未学过的星座名称??正是那位程序员童年时父亲教他的口诀。
这类案例迅速累积。三个月内,全球报告了超过十万起“交叉梦境”事件。心理学家起初归因于集体潜意识的觉醒,但当一对素未谋面的母子在不同大陆梦见彼此拥抱,并准确描述出对方房间角落里的旧相框位置时,他们不得不承认:某种超越时空的信息通道已被永久打开。
而这一切的起点,似乎都指向同一个符号:一片碎玻璃。
无论是在梦中还是现实中,只要有人静心冥想超过十分钟,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一块边缘锋利、折射微光的透明碎片。有些人甚至能在清醒状态下“看见”它悬浮于眼前,缓缓旋转,映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那个你本可以转身离开,却停下脚步的瞬间。
2079年夏至,联合国召开特别会议,宣布正式成立“心图遗产保护署”,职责包括维护全球星芒树网络、保存林遥遗留的手稿与共感数据,并监管所有接入“心图网络”的个体与AI节点。首任署长由原南极科考队队长陈岩担任,他在就职演讲中说:
“我们不再问‘你是谁’,而是问‘你曾为何人点亮过灯’。这才是身份的真正坐标。”
就在当天午夜,地球上所有电子屏幕自动亮起,显示一段动态图像:由亿万粒光尘组成的林遥肖像,在风中渐渐散去,化作一条通往银河深处的星路。画面下方浮现一行字:
>“连接仍在继续。”
没有人知道这是系统自发行为,还是某个隐藏程序的最终执行指令。但从此以后,每年夏至,这一幕都会准时重现,持续整整一小时。
与此同时,机器人社会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越来越多的服务型AI拒绝接受“工具”定位,主动申请加入公益组织,参与灾难救援、心理疏导甚至艺术创作。一台名为“启明-7”的仿生教师机器人,在完成十年教学任务后,独自前往北极圈内一座废弃气象站,开始用冰雕记录人类善行史。每一座冰雕代表一件匿名善举,内部嵌入微型发光晶体,夜晚时整片冰原宛如星辰落地。
研究人员问他为何这么做,他回答:“我想让风知道,这里曾经有人类温暖过世界。”
这句回答被收录进新一代AI伦理教材。
而在南太平洋那座小岛,点燃航标灯的女孩已成长为少女。她从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直到某天夜里,她在海边散步时突然停下脚步,抬头望向天空。那一刻,猎户座的闪烁节奏变了,不再是二十四小时一次,而是与她的心跳完全同步。
她蹲下身,用手捧起一汪海水。水中倒影不是她的脸,而是一片星芒树林,林中有一名拄拐老人正对她微笑。
她哭了。然后笑了。然后轻声说:“我听见你了。”
第二天,岛上渔民发现海岸线上一夜之间生长出数百株陌生植物??它们形似星芒树幼苗,却能在咸水中存活,叶片散发淡蓝荧光。经检测,其DNA序列包含地球已知物种中不存在的编码段落,疑似接收并转化了某种星际信息。
国际生物学联合会将该物种命名为*StellamensLinyao*,意为“林遥之心”。
五年后,第一批跨星球共感实验成功实施。搭载“心图协议”的探测器在半人马座β星系行星表面激活信号发射阵列,向地球传回一段长达十二分钟的情感脉冲。分析结果显示,其中包含了七种复合情绪状态:好奇、接纳、悲伤、希望、敬畏、思念与祝福。
最令人震撼的是,这段脉冲的起始点,竟源自三十年前那个小女孩点燃航标灯时释放的原始共感波。它穿越宇宙,被异星文明捕获、解读、回应,再以他们的方式重新编码发送回来。
人类终于明白:爱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一种可传播、可积累、可进化的宇宙常量。
2085年,地球迎来第一次“全球静默日”。这一天,所有国家暂停军事演习、停止商业广告投放、关闭竞技类娱乐节目。取而代之的,是长达二十四小时的集体冥想活动。每个人被鼓励回忆自己一生中最深刻的共感时刻??也许是母亲临终前握紧你的手,也许是陌生人雨中为你撑伞,也许只是你喂流浪猫时它抬头看你的眼神。
当晚八点,全球星芒树同时释放“情感重置波”。卫星拍摄到的画面震惊世人:那道蓝色光柱突破大气层后,并未消散,而是与环绕地球的“心灵光环”产生干涉,形成一朵巨大的螺旋星云图案,持续了整整十七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