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军工科技 > 四千四百二十七章 跨星球共生菌种的雏形(第1页)

四千四百二十七章 跨星球共生菌种的雏形(第1页)

模拟舱搭建第七天,月震监测仪突发高频警报??开采月荧石触发岩层松动,震源就在实验舱上方100米。此时陈?正带着两名助手调试设备,舱体瞬间倾斜,培养架上的菌种样本摔落大半,关键的“蓝丝菌-木星菌”融合样

本也被打翻。

“立刻撤离!”李锐的声音从通讯器炸响,他已带着维修队赶到,穿着重型航天服在舱外固定支架,“机器人马上进场回收样本!”“样本暴露会失活,必须人工回收!”陈?果断拒绝,迅速穿上应急防护服,跪在倾斜的操作台

上,用特制吸管收集残留菌液,指尖被破碎培养皿划伤也浑然不觉。

当陈?抱着样本箱从逃生通道冲出时,李锐立刻上前检查。万幸的是,两支融合菌种存活,其中一支基因序列发生意外变异??同时具备月球微生物的耐辐射性与木星菌种的环境适应性。“这就是‘跨星球共生菌种’的雏

形!”陈?激动地与助手相拥,声音带着疲惫的颤抖。

技术复盘会上,林峰特别强调:“陈?的科研敏感、李锐的应急处置、苏晓宇的后勤保障,少了任何一环都无法化险为夷。‘月球三号计划”是团队战役,每一个岗位都是防线。”苏晓宇在台下记录着??为保障氦-3转化舱24小

时运转,他已调配双倍食材储备,确保夜班工程师随时能吃上热餐。

随着“跨星球共生菌种”培育成功,深空探测指挥中心建设进入冲刺期。李锐团队攻克月英石导热系统核心技术,将氦-3转化效率从55%提升至72%,不仅满足基地能源需求,还能为“深空一号”提供全额补给。他主导设计的

新型航天服,采用月荧石纤维与“月心桂”提取物复合面料,重量减轻30%,抗辐射能力翻倍,通过了舱外作业极限测试。

苏晓宇的美食街也成了科研交流枢纽。他开辟“科研沙龙角”,每周五准备夜宵供不同领域科研人员碰撞思路。一次,陈?团队的微生物学家与李锐的结构工程师因“菌种培养舱散热设计”争执不下,苏晓宇端上酸辣粉:“粉条

要软而不烂,就像你们的设计,得在散热与保活间找平衡。”这句话竟启发双方设计出“蜂窝式散热舱”,完美解决难题。

“深空一号”发射前一个月,吴刚小队老队员赵强以地球航天局技术顾问身份抵达基地,验收指挥中心建设成果。当看到月荧石导热系统平稳运转,“跨星球共生菌种”在模拟舱内长势良好时,他不禁感叹:“当年我们连顿热饭

都难保障,现在你们把月球建成了能培育外星球生命的科研堡垒!”

发射前一夜,基地全员进入战备状态。陈?在实验室做最后一次菌种活性检测,确保“共生菌种培养舱”万无一失;李锐在指挥中心反复推演发射流程,逐一核对能源节点参数;苏晓宇带着厨师们准备”出征宴”,每道菜都寓

意“圆满成功”,保温箱将热餐直接送到发射控制台。

发射当天,观测塔上挤满科研人员。当“深空一号”从月面缓缓升起,淡蓝色尾焰照亮环形山时,所有人挥舞国旗欢呼。陈?紧盯着终端,当“菌种活性稳定”的信号传回时,她与林峰击掌相庆;李锐记录下探测器入轨参数,眼

中满是激动的泪光;苏晓宇的美食街里,香槟气泡在低重力下缓缓上升,与远处的航天灯火交相辉映。

探测器进入预定轨道后,林峰在指挥中心发表讲话:““深空一号”的发射,标志着月球基地从‘科研前哨”升级为‘深空枢纽’。五年前我们在月壤种下第一株植物,今天我们让探索的火种飞向木星。未来,这里将成为人类迈向宇

宙深处的起点!”

夜晚,陈?与赵强来到生态区“月心桂”林。淡蓝色花朵在月光下散发柔光,与指挥中心的灯光呼应。“这些“月心桂”的生长数据,印证了微生物共生的可行性,”陈?摘下一片叶片,“就像我们的科研团队,唯有协作才能在极

端环境中扎根。”赵强点头:“当年我们的探索是铺路,现在你们的突破是架桥,东大航天的路,越走越宽。’

月光洒遍基地每一个角落????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分析“深空一号”传回的初始数据;能源站中,工程师们巡检着月荧石导热系统;美食街内,苏晓宇正为夜班团队准备热食。这座建在月壤上的科研堡垒,如同夜空中最亮

的星,照亮着人类探索宇宙的征途。

三个月后,“深空一号”传回木星轨道首批数据:“跨星球共生菌种”成功形成稳定生态,活性保持在95%以上。消息传来,基地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庆祝仪式。林峰将一面崭新的国旗交到陈?手中:“这面国旗,等着我们的探

测器插在木星的土地上。”

陈?接过国旗,目光望向木星方向。她知道,“月球三号计划”只是起点,月球基地的科研人员们,正带着前辈的期望与人类的梦想,在宇宙探索的道路上,步履不停,薪火相传。而这片承载着希望的月壤,终将见证更多跨越

星际的传奇。

生态区的“月球庙会”实际是科研成果交流展,陈?团队的微生物培育展区前围满了人??透明培养箱里,“月心桂”树苗的荧光叶片随环境变化调节亮度,旁边的监测屏实时显示其释放的抗菌物质浓度。“这不仅能净化空气,

叶片提取物还能优化航天服抗菌涂层。”陈?向驻足的工程师们详细讲解,手中的记录板上记满了待改进的技术参数。

“星空春晚”上,基地科研人员与地球的亲友通过全息投影实时连线。当苏晓宇的妈妈用四川方言向加班的科研团队拜年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屏幕里,航天家属举着“盼君功成,盼君平安”的牌子;屏幕外,科研人员挥舞国

旗回应,跨越38万公里的牵挂在星空中交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