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穿在1977 > 第951章(第2页)

第951章(第2页)

她立刻联系哈尔滨联络点,确认是否有异常活动。答复令人惊愕:过去七十二小时,当地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监控录像显示,每到午夜,教学楼外墙的光影粉笔字迹会自行重组,形成新的句子。例如:

>“你说的话我不懂,可你的眼神我会读。”

>“我不是哑巴,我只是不想说你们的语言。”

>“如果沉默是金,那谁来铸币?”

更诡异的是,这些字迹仅在特定角度的阳光下显现,且每次出现的位置都不相同,仿佛有人在暗中引导光线的走向。

而负责该校清洁工作的临时工名单中,赫然登记着一个化名:“张禾”。

姓氏不同,名字同音。

苏婉清几乎可以确定??周晓禾已经启程,而且比所有人预想的更快、更决绝。

她连夜修改行程,改签火车票,目的地直指哈尔滨。途中,她翻阅随身携带的《南风手册》修订稿,在“认知抵抗”章节旁批注:

>**真正的觉醒,从来不是从开口说话开始的。

>而是从意识到“我可以不说真话”那一刻起,便再也无法心安理得地说假话。**

列车穿越华北平原,窗外雪野无垠。车厢里播放着广播剧《雷锋的故事》,甜腻的童声朗诵着标准台词。苏婉清闭目假寐,却听见邻座两个小女孩低声交谈。

“姐姐,为什么老师让我们背‘我爱祖国’的时候,要笑得那么大声?”

“因为不笑的话,会被记名字。”

“可我真的爱祖国啊……只是我不太会笑了。”

苏婉清睁开眼,看见年幼的那个正用手指在车窗雾气上画画??一棵歪歪扭扭的树,树冠像耳朵,树根深深扎进地面。

她没说话,只是悄悄打开了口袋里的微型录音机,录下了这段对话。

抵达哈尔滨时,天刚破晓。寒风如刀,街上行人寥寥。她按照约定暗号,在火车站对面的报刊亭买了一份《参考消息》,老板递给她时,顺手塞了一张皱巴巴的纸条:

>**她在校舍东侧锅炉房。

>每晚十点,她用粉笔在地上写字,然后用水泼灭。

>字迹消失前,会有三秒钟的光影残留。

>我们拍到了内容:全部是《现代汉语词典》第127页的词条变形。**

苏婉清心头一紧。

第127页??正是“言”字部的起始页。

她记得自己当年在岔口村烧日记那天,周晓禾站在远处,手里紧紧攥着一本破旧的《新华字典》。火灾结束后,那本书也不见了踪影。

难道……她从那时就开始重构语言?

当晚九点五十分,苏婉清潜入学校废弃锅炉房外围。这里曾是供暖中心,如今管道锈蚀,门窗破碎。她藏身于一堆煤渣之后,透过缝隙向内窥视。

十点整,一道瘦小的身影推门而入。

尽管已有心理准备,苏婉清仍感到喉头一哽。

那是周晓禾,却又不像她。三年不见,女孩身形单薄如纸,脸色苍白得近乎透明,唯有双眼亮得惊人,像是燃烧着看不见的火焰。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棉袄,脚上一双胶鞋开裂,露出冻红的脚趾。

她从怀里掏出半截光影粉笔,蹲在地上,开始写字。

一笔一划,极其缓慢,却无比坚定。

苏婉清屏住呼吸,举起红外摄像机,对准地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