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说,果真是送命题啊!
*
带着曹操,或者说自己也同样想不通的疑问,贾诩出发了。
同样出发的还有刘琰。
没办法,就像贾诩和曹操意识到的那样,粮食仍旧是困扰刘备的一大难题。
而这道难题随着他收拢的人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大,便暴露的越发明显。
倒不是买不到粮食,而是现在的交通太过拉胯,以至于运粮的损耗太过于惊人。
从江陵到最前线总共三百多里,即便一部分距离可以用水路代替,粮食单独送过去,也需要五日,只用民夫运输,那送一次,就要吃掉十五斤粮,而这还是送过去,他还要回来呢,所以总共要给民夫配三十斤的粮食。
倘若只用民夫运送,那一个民夫最多也就是担两石半的粮,也就是七十斤左右的粮食。
也就是说,最好的情况下,七十斤的粮食,能送到四十斤到前线。
问题是,这是假设最好的情况,实际上根本不会出现。
相反,现实是除了民夫会吃粮,麻雀老鼠也会,不断搬运时也会出现各种损耗,比如掉入河中,米袋破了,还会出现降雨、民夫生病等诸多延误日期的情况,这部分损耗至少能达到10%。
也就是说,真正运气比较好的现实情况下,七十斤粮食能送到三十三斤,运输效率达到惊人的47%了呢!
基本上相当于前线一万人的军队,实际上支出了两万多军队的粮食。
更妙的是,像这种大批量运粮的情况,不止在前线哟。
那些开荒的地区,也是需要人力运粮的!
那这消耗谁承受得起啊!
好吧,刘琰其实是能承受的。
战争显然也被认定为灾祸,刘备几次征战下来,她的收益额度再次得到了提高,再加上其他零散的收入,已经达到每日二百多万,倘若只是维持粮食供应,那完全可以应付。
可惜现实不止粮食,还有其它的支出,尤其是曹军营中的病人并未治愈,而药这个东西吧……
哪怕是现代,看一次小病的费用也很让人肉疼啊。
为了省钱治病,刘琰只能自己主动跑一趟,将运输和路途上的损耗节省出来。
不得不说,这一趟着实挺要命的。
“皇叔,我总算知道你为什么会感叹髀肉复生了。”
襄阳府内,刘琰彻底放飞了自我,她躺在柔软的懒人沙发里,对刘备开口道:
“在江陵安逸惯了,再出来赶路,真是哪哪儿都难受。”
不,我那时根本不是这个意思。
刘备对刘琰躺的东倒西歪的模样视而不见。
毕竟他年少时自己也是个随处就坐的人,后来有点身份了,跟随的臣下也都没个正形,简雍更是随处可躺,她这好歹还是‘坐’着呢。
“要是能修条高速公路就好了。”
刘琰还在继续念叨:“可我查了一下,正常路段造价一公里竟然也在一千万,就离谱!”
“修路哪有不贵的?”
刘备一点儿都没有惊奇修路的价格,他道:
“如今一样,之前走的官道,你觉着是土路难走,实际上那土需要专门煮熟,还得再加入石灰、沙土等物,再用滚石反复夯实,才能使其不长半点野草,而真正修路时,要先伐去树木,挖出大半根来,再挖路槽……如此,一里造价也需要几十万钱,若要修的更宽些,那价更甚。”
“怪不得只有大统一王朝能搞这些工程,军师也只是简单的修石门那几十里路。”
刘琰想想这个支出就觉得有些头皮发麻,但不想还不行,毕竟要想富,得先修路啊!
“还是各方面技术和产能跟不上去,没有橡胶,也没有弹簧,车子减震跟狗屎一样,要命,这橡胶只有最南边才能种!”
农耕时代与工业时代的差距初时还没有感觉,等真一点点了解的时候,便发现哪怕一个小点,都是此时难以逾越的鸿沟,刘琰蔫了吧唧的将手中的书放下,觉着她现在适合做点别的事情。
再看下去人就要郁闷死了!
算了,还是先干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