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报上来看,这次之所以能赢,就是因为穆英。甚至可以说穆英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战局。要不是穆英打退了已经集结的土匪,那粮道就会被切断。如果不是穆英的指挥和布局,李成风别说赢了,可能连望安关都守不住。如果没有穆英,那现在说不定整个青州都已经丢了。这次和北狄人一战,穆英居功至伟。可以说没有穆英,就不会有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胜。而且隆景帝想的远不止这些。从战报中不难看出,穆英不仅带兵打仗的能力十分出色,而且还能制造武器。最主要的是穆英十分年轻。这就让隆景帝动起了其他的心思。大业虽然这一场打赢了,但是不代表大业就高枕无忧了。西南的大康,东南的大周,那才是大业的心腹大患。但是现在的大业根本没有什么能力特别出众的将领,处于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期。所以隆景帝急需一个像穆英这样的人才。但是人才不是说有就有的,属于可遇不可求。现在既然遇到了,隆景帝自然想抓在手里。这就很考验用人的能力了。隆景帝考虑的是什么样的赏赐才能让穆英对自己死心塌地了。隆景帝觉得,只要能让穆英对大业死心塌地,以穆英的年纪,可保大业几十年。就在隆景帝暗自思索的时候,冯公公也已经读完了这份捷报。朝臣们也慢慢从震惊中缓了过来。“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朝臣们一个个跪倒在地,开始恭贺起来。不管他们有什么样的小心思,但是现在唯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拍皇帝的马屁。隆景帝十分开心,脸都快笑烂了。“都平身吧,能取得如此大胜,大家同喜。”大臣们也放松下来,随后对这隆景帝就是一阵恭维。什么陛下英明神武啊,什么能有如此大胜,全是托陛下洪福啊之类的。对于这些,隆景帝自然不在意。他做了十几年的皇帝,听到的恭维太多了。不过是人就喜欢被夸奖,虽然他不在意,但也被夸得挺舒服的。等到大家都夸得差不多了,隆景帝才抬手示意大家安静。大臣们自然明白隆景帝有事要说,当即安静下来。“礼部尚书,将这份捷报传遍京城,如此大捷,要让我大业百姓都知道。”“陛下英明。”礼部尚书当即领命。随后隆景帝看着下面的大臣问道:“北境军取得如此大胜,大家觉得应该如何赏赐?尤其是这位穆英,大家应该都明白此次大胜,这位叫穆英的青年居功至伟,大家有什么想法都议一议吧。”听到这话,朝臣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这些大臣们窃窃私语是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毕竟大家都清楚今天之后朝堂上就会出一位新贵了。但是这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毕竟蛋糕就那么大,多一个人分,其他人分的就少了。但是所有人都聪明地没有反对。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穆英的崛起已经是必然。穆英立下如此大功,总不能不赏赐吧。所以也就没人反对,毕竟谁也不想得罪一个一定会崛起的新贵。不过左相和右相这次却出奇地没有说话,两个都人安静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毕竟他们已经是位极人臣了,就算有新人加入,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影响。最后右相站了出来:“陛下,此事应该陛下乾纲独断。”毕竟还不知道皇帝的心思,作为一个老狐狸,肯定要先探探底。“我大业一直都是军功封爵,以穆英立下的功劳,我意封其为侯爵,诸位意下如何?”隆景帝这话一出,满堂哗然。军功封爵不假,但是直接封侯,这是不是太高了?要知道封爵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爵位,还有对应的封地和特权。但是按照穆英立下的功劳,封侯确实是够了。就在众人沉默的时候,兵部尚书却站了出来。“陛下,臣反对。”听到有人反对,隆景帝的脸立马黑了下来。给穆英封侯,是思来想去才决定的。虽然直接封侯确实有些过了,但是他就是想用这种赏赐传递出一个信号。那就是他是个明君,快死心塌地地为他效命。但是没想到竟然有人会反对。“说说你的理由。”兵部尚书其实也不想反对的,但是不反对不行啊。因为他和赵王有矛盾。赵王是唯一一个拥有兵权的王爷,而他作为兵部尚书,两人的权利是冲突的。对方的权利越大,自己的权利就越小。所以两人一直都不对付。这次赵王遇刺,他还高兴了很久,虽然人没死,但是也和死了差不多了。本来想着赵王变成这样,他的权利肯定会增加。但是现在北境大捷,把他的美好幻想全部打乱了。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虽然这次穆英的功劳很大,但是李成风作为主将,功劳不会比穆英小。这李成风以后肯定是要被重用的。再加上李成风和穆英的关系,那肯定是站在李成风这边的。要是穆英封侯了,他就太被动了。所以为了自己的前途他只能反对。不过他在反对的时候也想到了理由。“陛下,微臣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这位穆英太年轻,直接封侯恐难以服众,其次战报中说穆英在望安关直接下令屠杀了北狄好几万人。”“由此可以看出此人十分弑杀,如果陛下赏赐过重,恐怕会让他过于嚣张。”“虽然咱们这一战打赢了,北狄虽然伤筋动骨,但是底子还在,如果对穆英封赏太重,恐怕会激起北狄人的怒火。”兵部尚书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主要的理由就是在望安关,穆英让刀子直接杀掉望安关的五万北狄士兵。从这个点上说穆英杀心过重。兵部尚书说完之后,一大半朝臣都附和起来。不是因为兵部尚书人缘好,而是因为利益。本来出现一个新贵,就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利益,要是直接被封侯,那穆英的地位直接就超过这大殿中的大多数人了。看到这么多人反对,隆景帝也有些为难。虽然他的想法是招揽穆英,但是也不能完全不顾及朝中大臣的想法。隆景帝不由地看向站在最前面的左相和右相。:()我一个庶子,权倾天下很合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