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归义非唐 > 第523章 洪武二年(第2页)

第523章 洪武二年(第2页)

想到这里,村正不免松了口气,只道自己还有些积蓄,从家中几房挑选个有天赋的娃娃供养,倒也不难。

只是村里这群人嘛……

村正摇摇头,转身从讨论热烈的村民身边穿过,准备好好回家谋划去了。

如他这般能察觉到官学难度的人并不少,因此露出嘲讽的人也不少。

这种嘲讽之声从河北到江南,几乎只要走入酒肆就能听到。

“贫民也能与你我之流共处学堂?”

“如今朝廷可非昔日的朝廷,家中皆言官学不可不去,便算作某等吃亏吧。”

“呵呵,那群贫民又有几人能拿出纸笔砚墨的钱?不过是匆匆过客罢了。”

“如何高兴而来,便要如何败兴而走。”

“昔年官学不也如此嘛?可最后还不是某等坐上位……”

洪州东市的酒肆之中,几名学子以拗口的乡音聊着,语气充满不屑。

在他们雅间隔壁,钱镠正在与几名官员坐在位置上,安静举杯饮酒,听着这群人交谈。

对于他们刚才那番话,并没有人提出异议,毕竟官学萌芽始于先秦,直到发展到唐代才渐渐走入平民视野。

唐朝在继承隋朝官学制度的情况下,额外下令在长安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官学,但想要入学并非那么容易,不仅有阶级限制,名额也并不算多。

虽然后来也在州县设置学校,但其性质大部是儒学,且都是世家豪强才能入学,普通百姓根本无法奢想。

到了武则天当政后,由于朝廷重科举而轻学校,官学开始落败。

等到开元年间,官学才得到朝廷的支持而恢复和发展,并将制度进一步完善,确定了比较适当的规模,将地方官学与京都官学的上下关系也明确下来。

只可惜安史之乱后,朝廷度支骤然开大,自顾不暇,地方官学全靠主官态度来决定存续。

天下文风开始渐渐从河南转向江淮和更南边的江南,只因这些地方远离藩镇战乱,主官能拿出更多的钱粮来维持官学。

不过即便如此,地方官学依旧不是普通百姓能进入的地方。

“走吧!”

钱镠缓缓起身示意几人,几人连忙跟上,随后走下酒肆与钱镠共乘马车返回衙门。

洪州虽然遭遇战乱,但经过近两年的恢复,加上钱镠出色的用人能力,眼下已经恢复了战乱前的繁华。

看着窗外热闹景象,车内身穿绯袍的官员对钱镠道:“使君,朝廷素来注重官学,此事恐怕不能马虎。”

他的话赢得了左右的点头,毕竟他们虽然都是江南本地官员,但衙门里却有不少关西官学出身的官员。

那些官员虽然对经义、奏表不擅长,但在务实事上却令人刮目相看。

如今新朝才刚刚开朝不到一载,便已经接二连三的宣布了多条惠利百姓的政策。

单凭朝廷在州县及乡里开设官学,免除学子束脩费用,这就让许许多多富农看到了希望。

哪怕是贫农,只要咬牙坚持,也能举全家之力养出一名学子。

即便一家一户不行,举全村之力,也能供养几个有天资的学子。

这点几人都能想到,更别提身为江南西道布政司布政使的钱镠了。

钱镠看向几人微微颔首:“此事不得马虎,且以某对至尊近来诏书所了解,至尊恐怕还在谋划更重大的事情。”

“汝等在衙门中当差都各自小心些,莫要让人抓到把柄。”

“是!”车内其余人纷纷点头,而钱镠也缓缓闭上了眼睛。

在他们交谈的同时,整个天下都在随着朝廷不断发布政令而动荡。

庸碌的世家豪强子弟固然很多,可才情出众的世家豪强子弟却也不少。

他们都能预感到朝廷设官学之事开始,接下来还将有令天下更为动荡的事情。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