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秒,窗外天空骤然裂开一道缝隙,紫红色极光倾泻而下,直落医院屋顶。整栋建筑开始发出低频共振,墙壁上的裂缝中,竟钻出细小的荧绿藤蔓,缠绕上输液架,开出一朵朵透明小花。
视频结束。
苏芸的手指微微发抖。这不只是个案,这是一种模式??当一个人真正说出埋藏多年的真相时,建木就会以某种方式回应,哪怕千里之外。
“我们错了。”她突然说。
“什么?”
“我们一直试图‘管理’建木,把它当作项目、系统、实验对象。但我们忘了,它本质上是一场邀请??邀请我们重新学会诚实。”
陈默怔住。
苏芸站起身,走到窗前。天已大亮,但城市上空依旧悬浮着淡淡的极光残影。街道上行人步履匆匆,有人低头看手机,有人戴着耳机快走,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驻足,抬头望天,眼神中不再只有麻木或焦虑,而是多了一丝迟疑、思索,甚至……柔软。
她打开公共频道,接入全球直播系统。没有预演,没有稿子,她只是静静地说:
“我是苏芸。三年前,我参与启动了‘终章计划’。我以为我们的目标是治愈孤独。但现在我知道,真正的敌人不是孤独,而是谎言??对自己说的谎,对亲人说的谎,对这个世界说的谎。
今天,我不代表任何机构发言。我只是想告诉你们一件事:有一棵树,正在倾听。它不在乎你是谁,来自哪里,有没有成就。它只在乎你有没有一句话,藏了很久,却始终没说出口。
如果你有,请说出来。不必对着世界,可以对着风,对着照片,对着空房间。只要你真心说了,它就会听见。
因为那句话,也许就是另一颗心等待已久的回音。”
她说完,关闭直播。房间里一片寂静。
五分钟后,全球“倾诉亭”使用率飙升320%。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一座山顶亭子前排起长队,人们抱着录音机、纸条、旧信件,默默等待。日本东京某地铁站内,一名上班族突然停下脚步,拨通十年未联系的母亲电话,只说了一句:“妈,我想吃你做的味噌汤。”电话那头沉默三秒,然后传来压抑的啜泣。
而在北极圈边缘,一支因极端天气被困的科考队,原本濒临崩溃。队长回忆起自己曾在一次决策失误中导致队员受伤,多年来从未道歉。他在雪地中跪下,打开随身设备,录下忏悔。录音上传瞬间,暴风雪竟奇迹般减弱,云层裂开一线阳光,照亮营地。
科学界震动。
曾经反对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数据。一位德国心理学家发表论文指出:“传统心理治疗依赖语言表达与认知重构,但建木现象表明,纯粹的情感释放本身就能引发环境共振效应。这或许意味着,人类心灵与自然系统的耦合程度远超想象。”
与此同时,“清醒同盟”内部出现分裂。部分成员退出组织,公开承认:“我们害怕的不是感受别人,而是感受自己。”
然而,风暴仍在酝酿。
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美俄两国提出联合议案:暂停所有建木相关设施运行,实施“情感隔离区”试点,防止“跨物种情绪连锁失控”。提案理由包括??
1。非人类生物表现出类人哀伤行为,可能导致生态链断裂(例:非洲狮群因目睹幼崽死亡集体绝食);
2。军事系统面临瘫痪风险(美军报告称,训练中的导盲犬因感应主人童年创伤拒绝执行指令);
3。社会秩序可能瓦解(法国巴黎出现大规模辞职潮,公务员称“无法继续伪装快乐上班”)。
议案投票前夕,苏芸收到一封匿名信。信纸是手工制作,边缘粗糙,字迹稚嫩:
“阿姨,我叫阿木,住在云南山区。老师让我们写作文《我的梦想》。我想写‘我想爸爸回家’,可老师说要写积极向上的。爸爸去年打工摔断腿,老板跑了,妈妈天天哭。我说出这句话会被批评吗?建木会帮我吗?”
信末附了一张蜡笔画:一棵大树下,三个人手拉手,天上飘着两朵云,一朵是笑脸,一朵在下雨。
苏芸看完,久久不能言语。
她召集团队,做出一项决定:不再被动监测,而是主动发起“心壤行动”??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一千个“自由倾诉站”,不设审核、不限形式、不留记录,只为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人说出那些“不该说的话”。
第一批站点选在战乱区、贫民窟、灾后废墟、监狱、养老院??那些沉默最厚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