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掉了脑袋。
有人下了大狱,
也有人被流放千里。
最终却并没有动琅琊王氏的祖地,不过从那之后,琅琊王氏的子弟就再也没有人参加科考入朝为官了。
不过琅琊王氏底蕴极为深厚,即便族人不再入仕途,这书读的多的人就是不一样,王氏一族从那之后生意就做的特别大。
也特别好。
当年那事终究是瞒不住的,于是坊间便有了各种流言传了出来。
有人说当年王先举本应该被拜为丞相,但苏八斗却与还是尚未登基的太子走的更近一些——
虽然王先举是太子太傅,不过这位太傅大人颇有些刻板,对太子的教育极为严苛,这便令当时的太子心生不满。
而苏八斗与太子几乎同龄,太子在太傅大人那受了委屈便会寻苏八斗喝酒吐吐苦水。
当太子终于熬到登基之后,他冷落了王先举,破格重用了苏八斗。
这自然令向来正义的王先举不满,苏八斗便向仁德皇帝献了一计,这便有了那场墨砚阁案。
说这桩冤案的始作俑者便是苏八斗!
当然也有人说王先举凭着太傅的身份逾越了规矩。
他已近告老的年龄,便想要凭着手里权力多提拔一些琅琊王氏的子弟。
那场恩科取进士五十,琅琊王氏的子弟竟然占了十个!
这自然令诸多学子觉得不公平,便有学子一张诉状将王先举告到了刑部。
此事,便因此而起。
这事已过去了百余年,史书上倒是留了一笔,但这一笔并不清晰。
至于民间,百姓们为了油盐柴米酱醋茶,也早已将那件事给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