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想因此而產生一些纠葛,哪怕方忠云一再催促下,也依然如此。
恰好此时,香港那边传来讯息,明窗出版社催稿第二部《明朝那些事儿》,有鑑於销量出奇的好,明报集团甚至想要为林书平举办一场读者签售会。
於是林书平便决定先以这个由头,出差去香港。
临走之前,林书平再次拜访方忠云,並拿出了精心准备的几份明报。
而当得知林书平竟然还是一位作家的时候,方忠云傻眼了,望著手中的几份明报,久久不能平息心中的震盪。
“《明报》,是金庸办的那个《明报》吧?”
方忠云低头看著报纸上连载的文章,尤其看到文章作者署名的时候,不时会看一看林书平,眼晴里全都是复杂:“我记得不错,你今年十九岁?”
“对,十九岁。”
林书平也没瞒著年龄,儘管他还有六个月才正式满十九岁。
方忠云摇摇头,似乎有些难以接受,而后仔细看了看报纸上的连载文章,忽然嘆息道:“这文笔之老辣,这思想之深刻,我说实话,我写了这么多年文章,向鹿城晚报投了那多稿子,加起来都不及你这一张报纸有分量。”
林书平证然:“原来方叔也喜欢写文章。”
“当然,当年我在西北插队当知青的时候,大队里的黑板报都是我在整理书写,每逢要给家里写信,大队里很多人都愿意拎著各种小零嘴过来托我写,而不是去找老薛。”
方忠云笑道:“老薛那时候字写的一塌糊涂,跟我完全没法比,当然,现在也是。”
说起当年下乡的日子,方忠云眼里除了怀念,满满的都是得意。
林书平恭维了两句后,便谈起正事,先短暂的告別鹿城一段时间,让方忠云帮忙稳住大后方,
在银行拨款没下来之前,別让村民们闹事。
“这事儿包在我身上。”
方忠云拍著胸口道:“你此行放心去香港,记得帮我向金庸要一张签名,我挺喜欢他写的《射鵰英雄传》,不仅是电视剧,还有小说,我曾翻来覆去看过好几遍。”
“好的。”
林书平一口答应下来,虽然他也没见过金庸,但都到了明报大厦了,他觉得自己要几本金庸的签名书应该没有什么困难。
虽然后世金庸被神化,但至少在现在,因为好的作家太多,诸如古龙梁羽生,都是这个时代武侠小说界的名家,这导致金庸的光芒被分散了不少。
搞定了后方事,林书平也终於放下心去交稿了。
第二部《明朝那些事儿》在这一两个月的时间里差不多接近尾声,原本他想要在近期邮寄,但明窗出版社来电,说是时间紧迫,务必让他亲自来香港交稿,因为除了交稿外,还要重新签约合约,说是版税上会有所提高。
当然,最重要的是,明窗出版社要为这位新普名家,举办一场隆重的签售会活动。
这样的待遇其实在整个香港文坛都不多见,更何况林书平还是一位新人作家,但出版社却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卖点,因为近来《明朝那些事儿》在香港文坛大热,被无数人討论,而明朝朱元璋等一些歷史名人也是头一次在香港有了大范围的討论。
原本对明朝有偏见有芥蒂,对朱元璋有微辞的香港人,在阅读到《明朝那些事儿》之后,迅速的转变了对明朝和朱元璋的看法。
而写这本书的作者,文笔之老辣,知识面之丰富,已经算是处於香港文坛顶尖席位。
所有人都认为作者是一名在业內享有盛誉的文学界泰山北斗,即便不是,最起码也是一位名牌大学歷史系教授。
在这种种猜测和討论之下,《明朝那些事儿》的热度始终居高不下,甚至有影视製作方想要跟明窗出版社买《明朝那些事儿》的版权,这让包括金庸在內的一眾出版社高层都感到匪夷所思。
因为《明朝那些事儿》里描述的內容全都是公共版权,作者描述的事件全都是歷史事件,那些故事和人物完全可以免费拿去拍。
但对方就是一口咬定要买下《明朝那些事儿》的版权,包括书名、作者名等等。
这种做法很明显,就是看中了小说的热度,为了炒作而炒作。
好在出版社方面有良知,並没有为之打动,加以婉拒。
不过,当得知市场上都在猜测“林书平”的身份时,出版社方面认为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卖点,因为他们是知道林书平的真实年龄的,於是再三策划和討论后,便决定邀请林书平来香港举办一场读者签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