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丞相木简行便以退为进,称病不去上朝,朝廷诸事都交到了隆武帝那里。
隆武帝虽然欣然接受,觉得终于不用受人掣肘了,可随及就他发现,他的政令也传达不下去。
那些原本依附丞相的官员,表面上对隆武帝恭恭敬敬,一应事务却推诿拖延,朝堂看似正常运转,实则暗潮汹涌。
甚至很多官员直接忽视新政,继续按照丞相的意思处理政务,一问改革的情况呢?对方就说还在走流程,或者其他的问题和困难,办事效率极低。
隆武帝看着那帮人曲解他的意思,拖着不办,或者为难底层百姓出气的都大有人在。
之前为丞相请御医是去装装样子,体现君臣关怀之情,但现在是真的要让对方返回朝堂,所以请了医术精湛的过去症治。
公主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她深知,若不能趁此时机彻底扳倒丞相一派,改革大计将再无希望。于是,她不顾谋士们的劝阻,决定亲自前往那些官员府邸,试图以强硬手段逼迫他们就范。
可现在这个节点,她做多错多,一举一动都被御史参了上去。
隆武帝那时表现的很生气,责备公主证据不足,就诬告丞相,回府禁足一个月。太子也遭斥责,手下一众官员被撤的撤,贬的贬。甚至连失踪的苏幕遮都受到牵连,人失踪了,但不影响贬官的旨意下达下来。
受到斥责的公主,直接下了拜帖,就去丞相府要人:“木丞相,你赢了,本宫认输,驸马是不是该送回来了?”
丞相其实也听到周子烬被掳走的消息,但他只是摇头:“此事不是老夫做的。老夫是看着他长大的,家里孙儿跟他还是他同窗好友……”
“可除了丞相,这都城谁还有谁有这本事?”
丞相已经白发苍苍,他病弱无力的躺在床上,但说话的语气却还是十分的让人信服:“若是老夫做的,还能不承认?公主,朝堂争斗归争斗,可这绑架驸马之事,老夫还不屑为之。”
公主紧盯着丞相的眼睛,试图从那浑浊却深邃的眸子里找出一丝破绽,可最终还是失望了。她有些疲惫的揉了揉额头:“那究竟是谁?”
丞相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公主莫急,老夫虽不知驸马下落,但周家那孩子,还是有几分运道在身上的,想来也不会轻易出事。如今朝堂动荡,南边那里又将起战事,公主还是应以大局为重。”
公主闻言,苦笑一声:“大局?本宫一心为了这天下百姓,推行改革,可这满朝文武,有几人能懂?如今本宫被禁足,驸马也生死未卜,这大局,怕是早已失控了。”
丞相沉默片刻,开口道:“是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阻力才大。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若陛下能放缓步伐,徐徐图之,或许能更平稳的实施”
公主冷哼一声:“放缓步伐?等到敌军打进来,百姓流离失所,再去改革吗?木丞相,你口口声声为了大局,可你的大局,不过是维护固有利益罢了。”
丞相并未动怒,只是平静地说:“老夫已半截身子入土,还能算计什么?如今朝堂乱成这样,老夫也不想看到。只要能让这天下太平,老夫愿放下成见。”
公主抬眼看向木丞相,眼中满是怀疑:“携手?丞相莫非又同意改革了?”
丞相提出合作条件:“科举不改,田地税收可以推行。”
公主已经败了,她拒绝不了这条件,但还是想问清楚:“这‘推行’是指协助,还是说只是放任不管?”
“老夫年纪大了,打算闭门谢客一段时间……”
“好,本宫同意了。”
“陛下那边?”
“我会去劝说父皇。”公主说完有些感慨:”之前是本宫太过心急,才落得如今局面。如今有丞相这话,这改革必成。”
丞相微微颔首,目光平静:“公主放心,老夫既然答应,便不会食言。只是这改革一事,牵扯甚广,还需从长计议,切不可操之过急。”
丞相说着,长叹一声:“朝堂之上,确有宵小之徒,为了权力不择手段。老夫虽身居高位,却也无法全然掌控。此次携手,正是为了揪出这些叛徒,还朝堂一片清明。”
公主点了点头,又说道:“还有,驸马失踪一事,本宫绝不会善罢甘休。不管背后黑手是谁,都要将其绳之以法。在此期间,还望丞相能助本宫一臂之力,多留意朝中动向。”
丞相答应道:“理应如此,周家那孩子……老夫也盼着他能平安归来。”
公主顺势问:“丞相可有什么有用的消息?”
丞相倒是真的知道些消息,他看着公主,缓缓说道:“周家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