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多以暗纹雅色为主。
太师府偏爱乌金银文暗绣,他穿着后坐在紫檀金鹿屏前听太傅和父亲聊天,结束时太傅突然说道,世子肖像其母,父亲盯着他多看了两眼,之后便不再让他穿这种深色衣裳。
他不解其意,询问仆从当时有何不妥,仆从偷偷告诉他,世子爷坐在那里,所有人就看不见旁的人了,他的肌肤像其母亲一般,白得发光,如同身后屏风上的那只金鹿,带着蛊惑人心的神光。
自此小夫郎的衣裳多以浅色雅致的颜色为主。
虽然看起来更加矜贵,但没有那种黑白对比色来得让人惊艳和震撼。
但再浅淡雅致,断没有天青色这种轻浮的颜色。
黎源推着小夫郎,“是我思虑不周,买的时候你年岁小穿得喜庆点没什么,现在再穿出去自然不太好,就在家穿,像你说的,你又不常出去。”
小夫郎简直哑口无言,这才几个月,他从年岁小就变成年岁大了吗?
什么叫喜庆,天青色跟喜庆一点不沾边。
还拿他的话堵他。
小夫郎第一次有种牙痒痒的感觉,这男人真能浑说。
李婶的小儿子也在家,前段时间猎了几头野猪一只花豹,已经拿到江安城卖出去,据说卖到不错的价格,于是回家歇息一段时间。
李二郎身材粗短,但眼睛特别犀利,有着猎人的机警和敏锐。
他轻轻扫了眼小夫郎便不再看,跟黎源攀谈起来。
毕竟黎源家里也曾是猎户,原主败家时李二郎是看不起此人的,上次回来听母亲说黎源大有改进他还不信,此时再回家听说黎源翻修重建家园,把日子过得漂漂亮亮才有所改观。
当小夫郎将一袋袋干货从背篓里掏出来时,才彻底改观。
都不是什么稀罕物,但是每袋干货都整理得干净漂亮。
农人没那么多讲究,李婶听说土豆晒干后能保存到冬季,当即打开瞧了瞧,只见每粒土豆晒到板栗大小,但果肉金黄漂亮,便又追问怎么做。
黎源让小夫郎自己说,小夫郎便把制作方法告诉给李婶。
李婶高兴得合不拢嘴,拉着小夫郎去另一间房量体裁衣。
黎源跟李二郎闲聊着便聊到王申,这年代没网络,想了解周边的事情只能靠八卦。
原来那男子是王申从江安城带回来的人,至于对方是干什么的并不清楚。
“寻摸着不是什么正常人,王叔不同意,正闹得厉害。”
黎源有些诧异,原主跟王申也算狐朋狗友,但原主搬到镇上后有些瞧不上村里来的王申,王申几次邀请原主出去喝花酒,原主家管得严便没去,两人就渐行渐远。
黎源觉得王申不像个愿意过日子的踏实人。
但这都是他人之事,听一耳朵就行。
他更愿意听听江安城的事情,凡是在大城市待过的人,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这都是最好的谈资,往往成为引人瞩目的明星。
等小夫郎量好衣出来时,黎源跟李二郎谈兴正浓,看见小夫郎招招手让他坐到自己身旁。
李二郎有些意外,便听黎源说,“他家也是沿海人士,自小读过书,后来遇到变故才嫁给我当夫郎,原是委屈他了。”
京城临海,黎源不好直说。
李二郎再看小夫郎便多了些尊敬,这年头不是大灾大难,哪有正经男儿愿意做夫郎,母亲也几次三番对小夫郎赞不绝口,想来不是那种不正经人,也不是什么好吃懒做的人。
可别说,这年头真有好吃懒做的男儿上赶着给人当夫郎,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走前李婶让他们去打枣子,青油油的枣子密密麻麻挂满枝头,在李二郎的帮助下,两人背了满满一篓枣子,等太阳出来晒成红枣,冬日给小夫郎泡红枣喝。
路上出了会儿太阳,黎源把蓑衣斗笠收起来绑到背篓上,一只手牵着小夫郎担心滑摔着他。
“黎哥哥,我知道很多京城的事情。”
那意思不要太明显,快来问我。
黎源有心为难他,便问,“那京城几经几纬?”
小夫郎轻声道,“九经九纬。”
黎源又问,“又有几坊几市?”
“二十三坊,东西两大市,各坊又有两小市,海司局设在码头,那里还有专门的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