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华娱从1995开始 > 28 护身符(第1页)

28 护身符(第1页)

次日。

一九九六年五月六日,星期一。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京城乃至全国无数个报亭、单位阅报栏前,都比往日更加喧嚣。

各地晚报的报道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在次日清晨发行的日报、晨报,形成了更为汹涌的浪潮。

《人民x报》在二版经济生活栏目刊发了短评《“天价婚礼记录”现象面面观》,笔触冷静而审视,既肯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细分和消费升级的必然性,也提出了对盲目攀比、过度消费的隐忧,呼吁加强引导和规范。

《中国青年报》的标题则更直接:《万元拍婚礼?青年创业者的“胆”与“识”》,文章将王盛和北影厂子弟的创业作为典型案例,着重探讨了在国企改革和就业压力背景下,青年人如何利用自身技能和市场嗅觉开辟新路,字里行间带着鼓励探索的意味,文章最后的署名,是一个很具分量的笔名。

在下岗潮初现的大背景下,这篇报道所释放的信号,意义不小。

反正没人敢在这个关口跳出来直接喷王盛借用了国营厂招牌谋取私利,就算有人想发表抨击这种行为的文章,主流报纸也肯定不会报道的,这是跟大势对着干,而主流报纸就是制造大势的工具,哪怕报社中的个别人有二心,在这个风口浪尖上,也不敢显露出来。

《光明x报》、《经济x报》等重量级媒体也纷纷转载或发表了相关评论员文章。

一时之间,“天价婚庆录像”不再仅仅是市井谈资,而是上升为一个涉及经济转型、就业出路、消费观念的社会性话题。

更出乎意料的是,几家驻京的外国通讯社和报刊的记者也嗅到了这股不寻常的气息。

法新社一篇电讯稿的标题是《“独生子女”与“先富阶层”:中国婚礼的新奢华》,路透社则关注了《电影制片厂的“市场化求生”:从艺术殿堂到婚庆现场》。

虽然只是简短报道,却意味着这件事开始进入国际视野,成为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小小窗口。

然而,最让普通民众和业内人士心痒难耐的,是几乎所有报道都提及却无人亲眼得见的那支“神秘广告”——那只在京城电视台文艺频道《午夜影院》后短暂播出过、以其电影级质感和唯美“头纱吻”概念引发无数遐想的短片。

越是看不到,谈论和猜测就越多,无形中将“盛影传媒”和“婚庆电影”的逼格和神秘感推向了姐姐。

此刻,身处风暴眼的盛影传媒办公室,电话铃声从清晨起就几乎没断过。

“您好,盛影传媒。”接线员的声音已经带上一丝沙哑,但依旧保持着职业化的清晰。

“对,是的,感谢您的关注。”

“非常抱歉,‘金禧典藏’套餐本月以及下个月的配额……都已经全部预约满了。”

“是的,需要排队,您可以留下联系方式,我们有空余名额时会第一时间通知您……”

“铂金映像’目前还有洽谈名额,但需要您方便时来公司面谈详细需求……”

“‘私人订制’?目前还有洽谈名额,但需要您方便时来公司面谈详细需求……”

“抱歉,我们还没有在魔都开通业务,还请您擦亮眼睛,避免上当受骗,谢谢。”

“羊城?还没有……先生,这不是加不加钱的事……”

王盛站在办公室中央,听着此起彼伏的铃声,有些麻爪。

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火爆。

仅仅一个清晨,打来的咨询电话就有几百个,全国各地的都有。

其中明确表达意向并来到盛影传媒办公室完成“金禧典藏”套餐定金支付的,就有足足九单,算上前面还有两单,本月仅有的16个名额,抛开刚刚完成的一单,已经订出去了11个,还余下4个名额,也已经初步订出去了,只是还没有来交定金签合同。

“铂金映像”套餐,也有三位客户约好了本周内上门详谈,看架势,成交的可能性极大。

即便已经停止投放“头纱吻”广告,热度也难以降下来。

没办法,这个年代的纸媒实在是太强了,简直就是‘杀人不偿命’级别的引流。

只能等时间拉开跨度,渐渐消磨热度。

王盛虽然很想扩大高端业务的规模,但奈何广播级设备太贵了,一套几十万,北影厂还要预留几台,以备不时之需,剩下的库存全部加起来,抛开租出去的设备,也就刚够满足盛影传媒高端业务现有的配额。

从其他单位借设备、借人手,王盛压根不考虑,万一有人故意搞点事情,都是对品牌形象不小的打击。

总之,高端业务不能盲目扩张。

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抢占更为广阔的中低端市场。

……

另一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