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华娱从1995开始 > 50 你们真是害苦了我(第2页)

50 你们真是害苦了我(第2页)

4。品牌关联:盛影传媒可在合理范围内使用“核心团队源自北影厂专业技术力量”等描述进行宣传,北影厂予以认可。

5。异地扩张:双方共同支持“私人订制”业务在全国市场的开拓,北影厂利用其行业影响力协助对接各地资源。

签完字,交换合同,韩三坪和王盛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与会人员——厂办主任、财务科负责人、以及于咚、陈良等见证者纷纷鼓掌。

紧接着,王盛立刻做出部署:宣布盛影传媒正式成立“浙苏业务拓展部”,由于咚担任总负责人,陈良担任副总负责人,直接向王盛汇报。

由于咚凭借其发行经验和人脉负责总体筹划、高端客户对接、地方关系打通;由陈良负责具体业务执行、团队管理和现场拍摄保障。

首批目标:集中火力,优先攻克浙省市场,站稳脚跟后,即刻挥师北上,进入消费能力同样强劲的苏省市场。

……

六月七日,星期五。

《中国青年报》在第二版显著位置,刊出了张建伟执笔的专访文章,标题为《〈火种〉的守望者——一个北影厂子弟的市场化救赎之路》。

文章以王盛那番“拯救电影工业基础”的动情陈述为核心,详细描述了他创办盛影传媒的初衷、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电影行业的深厚感情。

虽然也提到了“天价婚礼”引发的争议,但整体笔调是理解甚至赞许的,将其行为升华到了为艰难转型中的国有电影厂及其职工探索新出路的层面。

多家主流媒体也转载或引述了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

官方媒体的定调,如同给“私人订制”业务颁发了一张无形的“准生证”,间接认可了“私人订制”这类高端服务存在的合理性和其带来的积极外部效应,将其视为改革开放中一种值得观察的新生经济现象。

虽然奢侈消费的争论不会停止,但质疑的声浪被很大程度上中和了。

……

六月十日,星期一,报道持续发酵的效应开始显现。

韩三坪办公室的电话开始响个不停。

许多来电并非来自熟悉的八大厂兄弟单位,而是来自一些更偏远、处境更艰难的地方电影制片厂——比如西夏电影制片厂、甘省电影制片厂、草原电影制片厂、滇省电影制片厂、雪山电影制片厂、黔省电影制片厂、西海电影制片厂……

他们的目的惊人地一致——

先是祝贺北影厂改革走出新路,盛赞韩三坪眼光独到、敢为人先,然后话锋一转,便开始大倒苦水,诉说厂里设备闲置、人员富余、子弟就业无门的困境,最后小心翼翼地试探:“韩厂长,你们那个‘婚庆电影’业务能不能带上我们厂一起搞搞创收?设备、人员我们都有,利润分成好商量嘛,都是兄弟单位,帮帮忙。”

这些电影厂身处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极其狭窄,当地先富的消费欲望也没有那么强烈,无法形成规模、形成品牌。

因此,看到大势已成,这些‘穷亲戚’,纷纷选择‘攀高枝’。

一单四十万,成本多少,这些电影厂可太清楚了。

更有甚者,直接询问:“听说你们那个盛影传媒业务扩张快,缺不缺人?我们厂里好些孩子能干肯学,能不能安排过去打个工、学点手艺?工资待遇按你们的规矩来就行。”

握着电话听筒,韩三坪看着窗外北影厂略显陈旧的厂区,心情复杂。

我也没想当带头大哥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