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传来陈群同样简短的回应。
电话挂断。
赵海川收起诺基亚,转身准备离开办公室。
可他刚拉开办公室的门,就看到党政办门口一阵小小的骚动。
杨光和凌楚楚正一左一右地拦着一个年轻人,。
那年轻人二十出头,脖子上挂着一台沉重的单反相机。
“杨主任我真是县电视台的记者,这是我的证件!”
“今天早上的事儿影响太大了,群众反响非常热烈!”
“我们有责任进行舆论监督!”
“赵书记是新闻当事人,他有义务接受我们的采访,这是公众知情权!”
杨光擦着额头的汗:“钱记者您冷静点。”
“书记今天日程真的很满,要不您先跟我们宣传办对接一下?”
凌楚楚叉着腰,瞪着眼:“你这人怎么回事啊?”
“都说了书记没空,你在这嚷嚷什么?”
那叫钱卫东的年轻记者显然不吃这一套,正要继续理论,一抬头,正好看见从办公室里走出来的赵海川。
他一把推开杨光,三步并作两步冲了上去。
“赵书记!赵书记您好!我是县电视台记者钱卫东!”
“请问您对今天上午,综合执法队吴勇队长带人强拆作风展板一事有何评论?”
“这块展板的设立,是否代表了清河镇党委未来的工作方向?”
“它会长期保留下去吗?”
杨光和凌楚楚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紧张地看着赵海川。
这记者的问题太尖锐了,一个回答不好,就可能被断章取义,在电视上掀起轩然大波。
对于眼下的赵海川来说,舆论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杀敌,用不好,就可能伤到自己。
赵海川停下脚步,他没有立刻回答。
脑中在飞速权衡。
必须有限度地利用。
把调子定下来,把球踢出去,把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钱记者,你好。”
“首先,我要纠正一点。”
“这块展板,不是我个人设立的,而是经过我们清河镇党委会集体研究决定的。”
他一句话,就把个人行为上升到了组织行为,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