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天后,几辆印着省电视台台标的采访车开进了清河镇。
阵仗比上次荣阳晚报大了不止一个级别。
孙莉是个三十岁上下的干练女性,短发。
她没有急着去采访赵海川,而是直接带着团队扎进了石桥村和柳树沟。
镜头对准的不再仅仅是合作社里那些精美的竹编,而是那些握着刻刀,布满老茧的手。
“大娘以前没这个合作社的时候,您一年能挣多少钱?”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对着镜头,有点不好意思,掰着手指头算。
“以前?”
“以前哪有钱挣哟,就守着那几分薄田看天吃饭,一年到头手里落不下几个子儿。”
“那现在呢?”
孙莉把话筒递近了些。
老太太脸上瞬间皱纹都舒展了。
“现在?现在不一样了!”
“我在合作社编竹篮,一个月下来比俺家老头子在外面打零工挣得都多!”
她指了指旁边一个正在教年轻人技艺的老师傅。
“这都多亏了赵书记!”
“要不是赵书记我们哪有今天这好日子?”
“他来了,我们这穷了几辈人的山沟沟才算见了光!”
另一个汉子抢过话头,嗓门洪亮。
“没错!赵书记是真心为我们老百姓办事的人!”
“以前那些干部下来就是转一圈,喝顿酒屁用不顶!”
“赵书记不一样,他真住村里跟我们一起想办法!”
“赵书记来了我们豆腐坊的销路也打开了!”
“赵书记帮我们把路修好了!”
摄像机镜头所到之处,听到的全是发自肺腑的夸赞。
朴实。
真诚。
孙莉做民生新闻多年,一眼就能分清哪些是官方安排的套话,哪些是老百姓的真心话。
清河镇的这一切,太真了。
拍摄间隙,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举着一串用竹子编的小蚂蚱,怯生生地递给赵海川。
“赵书记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