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车带着他们一路到大队,远远的,杨家彤就看到了村口那棵十来米高的老樟树。
据大队里老一辈的说这棵树是有上百年树龄了,长得非常繁茂,夏天的时候凭它一己之力就能遮出一大片的阴凉地来,是附近人家最爱去饭后乘凉唠嗑的地方。
再走近些,她看到了树下站着正往她们这儿张望过来的人,霎时脸上就忍不住露出笑容。
“大舅,老五,你们可算到了,太阳都落山了你们还一直没出现,还以为要拖到晚上去呢。”杨家梅不等牛车走进,就急急地冲了过去说道。
“姐,你别急啊,我们早晚都会到的。”
杨家彤看准了地儿,一跳跳下来,和她姐并肩走,打量她些许,小半年没见,家梅同志又晒黑了不少啊。
杨家梅哼哼两声,“我关心你你还不乐意了?”
“乐意乐意,乐意至极,我的好四姐,你做好了饭出来的吗?”她的肚子已经在咕咕叫了。
“想多了,我也才下工不久。”杨家梅看向另外两个知青,和气道:“知青点有人回去做饭了,我出来等你们的,今儿你们刚到,大家一起吃个迎新饭,欢迎你们加入我们知青大家庭。”
阮杨和李红英眼睛一亮,这可真是太好了,他们还以为待会儿得自己开火煮饭呢。
牛车走到岔路口,秦满仓转头说道:“你们俩也下去吧,把行李都拿下去,跟着小梅去知青点,粮食待会儿会让人给你们送去。”
“好,大爷今天辛苦您去接我们了。”
李红英和阮杨坐得腿和屁股都麻了,下来的时候差点腿软一下坐到地上去,及时扒住车板站稳,然后麻利地把行李拿下来。
走之前,秦满仓对着两外甥女交代道:“今晚先在知青点一起吃饭,明儿到家里来吃。”
“好嘞,大舅我们走了。”杨家彤挥挥手,单手提着行李,有些拖地,干脆一把扛在肩上。
知青点。
董琳站在土灶前翻动着锅里的菜,上涌的热气把她的脸熏得通红,额边鬓边的头发早就汗湿了,一缕一缕地结在一起。
王卫敏在一旁往灶里加柴烧火,同样热得不轻,时不时得擦一下汗,劳累一天下来肚子早就空空如也,闻到锅里溢出来的香味,肚子更是饿得抓心挠肺的,她探头往外头看了看,“怎么还没到?这都六点多了,也该到了呀。”
“快了吧。”
董琳说道,见菜熟了,铲两下装进瓷碗里,一个大瓷碗装得瓷实。
少有这么富裕的时候,也就是今天接待一下新来的知青,不然往常他们吃饭就配一点点菜,甚至有青黄不接的时候连菜都没有。
董琳:“桌子架好了吗?”
王卫敏灭掉灶里的火走出去,刚好碰上常兴平挑着一担水回来,她赶紧让开路来,看到龚吉把最后一张凳子搬出来,她回头喊道:
“好了。”
“那把饭菜先端出去吧。”
大热天,宁愿吃凉的也不想吃热乎的。
院子中间搭起了一张木制圆桌,上面放着几碗菜和一大盆饭,装菜的碗都是大家凑的,有碗有盘还有谁的搪瓷茶缸也拿来了用。
两位男同志和两位女同志站在院子里,脸上都带着笑容,热情友好地看向她们。
杨家彤对知青点的第一印象很不错。
“欢迎新来的同志们,广阔天地炼红心,从今儿起你们就加入我们的革命队伍,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王卫敏把想了许久的欢迎词说出口,口号气势喊得很昂扬,就是说到一半差点没崩住声音劈叉了。
她忍住捂脸的手,脸上坚强地露出一个得体的笑容,心里却在嘤嘤嘤:第一面就在新人面前丢脸了。
“咳。”董琳强压住嘴角,上前道:“路上累吧,先把行李放一边,坐下来休息会儿,饭做好了,就等你们了。”
“对对,大家先坐下喝口水吃饭吧,待吃了饭带你们熟悉一下环境,住的房间已经收拾出来了,晚点把你们行李收拾出来就行。”
大家帮着把行李搬到屋檐下,然后带着在桌前坐下。
杨家彤坐在四姐旁边,她肚子还真饿了。
杨家梅扫了眼桌上的饭菜,略微有些诧异,“琳姐,你把你的腊肉都贡献出来了?今天可算是沾他们新人的光,有口福了。”
说完话,她咽了咽口水,腊肉啊,闻着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