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霞光流溢,神藏阁內自成一方天地,修士气机不能感知时刻。
然而腰间的紫色玉牌上,凹槽內的光华正缓缓移动,倒计著时间流逝。
十二个时辰,足以涉猎卷帙浩繁。
陆归尘先探了几支功法玉简,发现预览受限,仅得见前三成內容,心下瞭然:此行最后,他只能择一而取。
此刻他心之所系,自是那“筑基筑道基”的真义。程不弃在湖心岛曾言,此说於大宗並非隱秘,想来阁中典籍必有精妙阐述。
果如所料,小铃鐺拣选的典籍內,確含四大宗诸多前辈精闢见解。
陆归尘初时走马观般掠过四宗各百本的封面名录,留名的前辈无一让他有丝毫印象。
而他这些年几乎遍阅了坊间各类採风,年记,於万载以降的化神大能名號早已熟稔於心。
“果然……”他暗忖。
这些典籍所载,却非四大宗核心传承,不过是外围积累罢了。
不过这才正常吧,推己及人,谁会轻易將自家立身万载的命脉精髓无故相授?
能在这些基础之上,自行摸索,开创新路,方是正途。
不再深究,他从每宗百卷中精挑细选出二十五本,潜心研读。执一枚空白玉简在手,边看边录下关键与心得。
各家论调虽有侧重,核心却大同小异:
所谓“筑基筑道基”,多指筑基功成、神识初生之际,修士能于丹田烙下与自身灵根息息相关的法力印记,亦称“法则之印”。
此印可助日后修行,使之更亲厚自身灵根所属五行之灵气,明悟相应法则。
天道筑基之所以被誉为完美,盖因能烙下完整的五行五道法则印记---然而数万年来无人达至。
典籍记载,四千年前乾元宗圣子,惊才绝艷,筑基成时烙下四印,已是几万年来的极致!余下的天骄之流,则多为三印之数。
念及此,陆归尘忆起六岁多时师父为其测灵所得数值:金八、火八、土五、水三、木二。
“以己之资质……筑基时充其量只能烙下金、火两道法则印记?”他暗自思量。
自己这介於双灵根与三灵根之间的资质,无论从多论还是从少论,都居中流之位。
遥想当年乾元圣子,其五行灵根有四行的茁壮数值都在六之上了。
天地灵气本含五行,需要修士灵根去提炼,那位圣子四行俱强,那炼化灵气的速度该是何等骇人?
书中猜测圣子丹田会更玄奥宏大,所需精纯灵气转化法力之量是普通修士数倍,导致修炼速度並不会快上多少。
但毫无疑问,那人凭藉著深厚法力,对五行中四行法则的高度亲密,同阶战力必是无可匹敌!
“那可是大陆第一大宗,万年一遇的绝代天骄啊!本该如此!”陆归尘想到自己筑基后若只以法力论战力,只能算中流,难以望那前辈天骄项背,便脸露苦笑安慰起自己。
他心中悵然一闪即逝:“罢了,天道恆常,庸人自扰。且看看前辈们有无相关论述!”
旋即振奋精神,灵识查阅玉简的速度更快了几分。
在快速瀏览了上千本典籍、传记、杂记后,他终觅得五本与“补全道基”相关的论述,亦由此窥得一丝“证全丹”的线索:
筑就的道基愈高,筑基期修行自然愈高;而於结丹之前,尚有弥补灵根缺陷之机,从而在证丹再塑一次道基,其中最关键之物,正是——五行之精!
此论与他早年读到的散修杂记某些猜测竟不谋而合。
他想起几个时辰前探问木之精的举动---彼时只虑及明玉琢与柳青宵功法中的木行显征,未料此刻自身道途亦需谋此物!
“有门路便好!”陆归尘心中一稳,燃起希望。
遗憾在於,这些论述皆浅尝輒止,未有深究其法与艰险。
他心中当即决定在清玄城筑基,隨后再返此阁,研读筑基后功法——除宗门所传《璇璣心法》外,看是否有更合適或需辅修之功诀;更重要的是详查筑基至证丹的灵根壮大之法。
紫玉牌上最后一缕光华行將隱没。
陆归尘放下手中玉简,不再耽於经典和传记,转而开始做起功法选择。
如今他已臻链气圆满,一阶基础功法於他形同鸡肋,更无暇耗费两三载光阴去更易调整。
况且他亦觉《璇璣道法》根基不弱,更关键者,他心有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