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尚书臣张捷,参见皇上。”
乾清宫中,新任刑部尚书张捷入宫覲见。
各衙门的堂官,已经全部补齐。可这些官员,距离南京的路程不一。
有的离得近,很快就能赴任。
有的离得远,还得再等些时日,衙门里的公务便暂时由佐贰官代为主持。
张捷是南直隶镇江府丹阳县人,就在南京边上,来的很快。
正在批阅奏疏的朱慈烺手中硃笔一停,“不必多礼。”
“谢皇上。”
朱慈烺微微扬起下巴,旁边侍奉的司礼监大太监孙有德拿起御案上的一份供词走下去,递给张捷。
“这是诚意伯刘孔炤、左都御史张慎言审讯抚寧侯朱国弼的供词。”
“朱国弼贪墨朝廷税银十万之巨,罪无可赦。”
“此案,朝堂民间议论纷纷。卿今掌刑部,儘快將这个案子,结了吧。”
张捷接过供词,隨手翻开,隨便扫了几眼,根本就没仔细看。
大明朝的科举考试,是要考司法的。
就是给你一个案例,考生根据律法,做出判决。
乡试、会试,都要考。
给出的案例,是隨机的。甚至有时给出的案例,是模糊的。
这就要求应试者,必须熟读律例。
张捷,两榜进士出身,正儿八经的科甲正途。对於朝廷律例,虽不如求学应试时那般熟悉,但凭藉文字描述,做出个大概判断还是不成问题。
就朱国弼犯的这个案子,按照律例应该怎么判决,张捷心里有数。
但是,他这个有数,不算数。
朱国弼的案子,看似是经济案件,实则是政治案件。
供词是从御案上拿下来的,这就说明皇帝已经看过。
从最近的政治风向来看,朱国弼肯定是要从重处置。
可朱国弼身后是勛贵集团,重处归重处,但重处到什么程度,居家多时、刚刚復出的张捷有点摸不准。
他便有意又翻了翻供词,翻的很慢,翻的很轻,翻的很细。
政治性案件,审案人不可能向上位者询问如何处置。
翻看供词留出的空白,正是张捷在等待皇帝的进一步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