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陈凡忽然干咳一声,对着领导笑道,“那什么,这个情况呢,我也知道一点。”
迎着众人的目光,陈凡笑着说道,“我有个读者就是沈阳某无线电厂的职工子弟,他给我写的信里,说了不少厂里的事,所以我也就了解了一些。”
听到这话,领导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
他还想吹几句,这下倒好,竟然有人提前泄了密,这还怎么吹?
群众里面有“坏人”啊!
陈凡打了个哈哈,转头看着周亚丽,小声说道,“大概情况就是,这家无线电厂,以前是造收音机和电台的,完了从去年开始,在天津、上海、南京等地,想办法买到全套的电视机零配件,也没有生产线,就是一个装配车间,主要生产黑白电视机。”
这个真不是他乱说。
他的读者遍布全国,而这年头的读者呢,除了跟作者讨论剧情、抒发感想之外,也会聊一聊自己和身边的情况。
作为“以厂为家”的工厂子弟,九成九的人都会炫耀一下自家的单位。比如食品厂的,就会给喜爱的作者寄点小零食,肥皂厂的,表示您家一年的洗衣皂他都包了。
纺织厂的寄点布头、手绢,收音机厂的寄台小型半导体收音机,也不是没有。
若是无线电厂的,吹完之后,顺便再说两句,“我们厂马上就要生产电视机了,改天给您寄一台”,这种真不算离谱。
毕竟也没真寄。
不过倒是有利于陈凡了解天南地北的单位生产情况。
这些内容有时候也可以作为创作素材,……难怪这年头的作者都还看读者来信,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从里面找灵感。
不过,陈作家的消息很是吓了周亚丽一跳。
“没有生产线?”
周亚丽顿时惊了,“那产品标准、生产效率和合格率都怎么保证?”
陈凡干咳两声,手捂着嘴巴,用微不可察的声音说道,“随缘。”
周亚丽眼睛狂眨,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话。
陈凡看了一眼脸色略显尴尬的领导,又嘀咕了两个字,“人情呐姐姐。”
周亚丽当即深吸一口气,努力挤出一张笑脸,从嘴边蹦出两个字,“懂了。”
随后对着领导扬起笑脸,恢复成正常说话的音量,说道,“那什么,领导,您继续。呃,这个电视项目就挺好,另外还有啥项目来着?”
刚才是自己迷糊了,这不是正经的商业谈判,而是还人情的好时候,哪能要这要那的?
其中这种事也挺正常的,在美国也一样,只不过是另外一种说法,比如慈善款、献金啥的。
他们给你一点帮助,你还他们一点小小的心意。
虽然性质不一样,但对商家来说,结果只有一个。
该出血的出血,该低头的低头,站直了赚钱的那都是顶层家族,没到那一步的,该认还是得认。
何况现在只是撒点币而已,又没让弯腰磕头,都不叫事儿!
领导也不知道陈凡跟周亚丽说了啥,只看见刚才还满脸严肃的周女士,忽然就换上一张笑脸,不仅说电视项目好,还主动询问其他项目,就有点懵。
不过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这点小场面不算啥,他很快就回过神来,若无其事地介绍相关项目。
其实还是老调重弹。
首先要排除掉重工业,他倒是想挣个“出口大型机械”的帽子,可人家外方公司就没这方面的业务,总不能硬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