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种行为算什么?这有没有把他们红色十字协会总会放在眼里?
而且深空和夏深的名头这么大,现在网上到处都是消息。
他看着网友们居然纷纷的过去那边捐款,就让他越看越气。
都不用想,都。。。
雨丝斜织,像无数细密的琴弦悬在天地之间。夏深撑着伞走回老屋,脚步不快,却每一步都踏得踏实。雨水顺着伞骨滑落,在他身后拉出一道模糊的水帘,仿佛将世界隔成了两个部分??一边是湿漉漉的现实,一边是那间灯火未熄的老屋,和风铃下轻轻晃动的记忆。
他推开门,木门发出熟悉的吱呀声,像是老友的问候。屋里还留着母亲的气息,旧沙发上的毛毯依旧搭在扶手上,茶几上摆着她最爱用的搪瓷杯,杯底残留一圈褐色的茶渍。他没开灯,径直走到窗边,把小提琴盒轻轻放在五斗柜上,然后脱下湿外套挂好。
窗外,雨势渐大,风铃的声音被冲刷得断断续续,但每一次响起,仍是那熟悉的节奏??《星星不会走丢》的前奏,不多不少,不偏不倚。他凝视着那串铜制风铃,忽然觉得它不像装饰品,倒像某种信使,连接着他与另一个世界的专线。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林骁发来的消息:
“青海那边,《众声之碑》的花状结构开始释放新的频率波段,监测到一段持续七分钟的低频脉冲,解码后是一段旋律片段,和你昨天清晨拉的《你还记得吗》副歌部分完全一致。”
夏深怔住。
他昨天拉琴时,周围没人,录音设备也没开启。那是纯粹的情绪流淌,连他自己都说不清那些音符从何而来。可现在,那旋律竟出现在千里之外的碑体共振中?
他又点开“遗愿之声”的后台系统。页面自动跳转至一条新生成的作品档案:
【标题】《你还记得吗(回应版)》
【来源】未知
【情感匹配度】98。7%
【共鸣触发条件】特定个体情绪波动峰值+环境声场共振
【附注】本曲非人工创作,系由“原初频率网络”自主重构生成。
下面是一行手写体的小字:
“有些歌,不是人写的,是心回的。”
他闭上眼,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琴盒边缘。三年前他彻底封存这把琴,是因为害怕听见父亲的声音。可如今,他终于明白??那声音从未消失,只是沉睡在他灵魂最深处,等待一首能唤醒它的歌。
而《你还记得吗》,或许就是那把钥匙。
第二天清晨,天光微亮,雨已停歇。院子里积着浅浅一层水洼,映出灰蓝的天空。夏深早早起床,煮了一壶红茶,端着杯子坐在门前的竹椅上。空气清冽,泥土味混着槐花香,让他想起小时候父亲带他去山里采蘑菇的日子。
他取出小提琴,没有急着拉琴,只是静静看着它。琴身上的磕痕像年轮,记录着他逃避的岁月。弓弦轻轻搭在E弦上,他闭眼,深呼吸,然后缓缓拉动。
第一个音出来时,极轻,像晨雾中的一缕光。接着是第二句,第三句……他并没有按既定旋律演奏,而是任由手指在指板上游走,像是在寻找什么。渐渐地,一段陌生又熟悉的旋律浮现出来??比《你还记得吗》更温柔,更悠远,带着某种古老的安抚意味。
就在这时,院角的风铃突然响了。
不是随风摇曳的那种叮咚,而是有节奏地、连续地敲击,恰好与他拉出的旋律形成完美的和声。
夏深猛地睁眼。
风铃不动,可声音仍在继续。
仿佛有人站在看不见的地方,正用手指轻轻拨动它。
他屏住呼吸,继续拉琴。
风铃随之应和,音高精准得不可思议,甚至在某个转调处提前半拍预判了他的意图。
这不是巧合。
这是回应。
他的眼眶慢慢发热。
“妈……是你吗?”
话音落下,风铃戛然而止。
片刻后,一声极轻的“叮”,像是点头。
他再也控制不住,泪水滑下面颊。琴声却未中断,反而更加坚定地向前推进。这一次,他加入了更多变奏,将童年记忆中的点滴揉进旋律:母亲哄他入睡时哼的摇篮曲片段,她洗碗时跟着收音机哼唱的老歌节奏,还有她在阳台上晾衣服时,随口哼出的不成调的小调。
这些零碎的声音,曾被他遗忘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