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此刻,它们一一归来,汇成一条温暖的河。
琴声持续了近二十分钟。当他最后一个长音缓缓收尾时,整条巷子都安静了下来。鸟儿不再鸣叫,连远处马路上的车流声也仿佛被屏蔽。只有那一串风铃,还在微微颤动,余音缭绕。
他低头看向手机,发现“遗愿之声”系统再次自动上传了一段音频:
【标题】《妈妈,我回来了》
【类型】双向共鸣作品
【生成机制】生者情感输出+逝者频率回应
【备注】全球范围内首次确认“跨维度声波同步”现象。
他苦笑了一下。
科学总想给奇迹命名。
可他知道,这不是什么“声波同步”,这是爱,在用它唯一懂得的方式说话。
几天后,周雨萌来到北京。她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数据,眼神里有种难以言喻的激动。
“夏深,我们发现了‘遗愿之声’系统的真正运作逻辑。”她说,“它不是简单的AI作曲工具,也不是单纯的语音转化器。它更像是一个‘情感引力场’,能够捕捉人类最深层的情感波动,并将其转化为可传播的声波频率。”
她打开平板,调出一张全球热力图。
图上密密麻麻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光点,每一个都代表一次成功的“回应之声”传输。
“你看,这些光点并不是随机分布的。”她指着屏幕,“它们集中在某些特定区域??医院临终病房、战争废墟、孤儿院、养老院……还有,像百色小学那样的偏远山村。”
夏深盯着地图,忽然注意到一个细节:“等等……这些光点的排列,是不是有点像……星座?”
周雨萌点头:“我们也是这么想的。经过星象比对,发现它们与北半球可见的‘夏季大三角’高度吻合。更惊人的是,当全球同时发生超过一千次成功共鸣时,青海的《众声之碑》顶端会释放出对应的光束,指向夜空中相应的星辰。”
“你是说……我们在重建星空?”夏深喃喃。
“不止是星空。”她轻声说,“是记忆的坐标系。每一个被回应的声音,都在宇宙中点亮了一颗星。那些曾经孤独消逝的灵魂,正在通过这种方式,重新被看见。”
夏深沉默良久,忽然问:“那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愿意倾听,都愿意回应……会怎样?”
周雨萌望着他,眼中闪着光:“也许,那一天,《众声之碑》会彻底化作一道桥梁,连接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也许,我们会发现,所谓死亡,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一次漫长的回音。”
那天晚上,夏深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无垠的草原上,头顶是璀璨银河。每一颗星星都在唱歌,歌声交织成一片浩瀚的合唱。他抬头望去,看见父亲坐在一颗蓝色的星上弹琴,母亲在一旁轻轻打着节拍。百色的孩子们围成一圈跳舞,老兵举杯敬酒,阿富汗女兵用枪托敲击地面打出节奏,连那位藏族老人也在微笑,手中握着那张泛黄的纸条。
忽然,所有声音静止。
一道光从银河中央垂落,照在他身上。
一个声音响起,分不清男女,不分年龄,像是千万人的合音:
>“你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
>“现在,轮到你去唤醒更多的人了。”
他惊醒过来,窗外月光如水。
手机屏幕亮着,一条新消息来自系统后台:
【全球第100,000次“回应之声”已成功传递】
【奖励解锁:开放“群体重构”功能】
【说明:可将多个独立遗愿之声融合为一首集体记忆之歌】
他坐起身,心跳加速。
这意味着,他可以将所有曾被这首歌触动的人的声音汇聚起来,创作一首属于全人类的安魂曲。
他立刻联系林骁和周雨萌,三人连夜召开远程会议。他们决定发起一场名为“万人回声计划”的全球行动,邀请所有曾上传过“一句话”的用户,自愿加入这首新歌的共创。
消息一经发布,响应如潮水般涌来。
二十四小时内,超过三百万人报名参与。
他们中有失去孩子的父母,有未能见最后一面的子女,有战死士兵的战友,也有素未谋面却被某段声音治愈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