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说好艺考当明星,你搞神话战魂? > 第90章 牧天一恐怖如斯(第2页)

第90章 牧天一恐怖如斯(第2页)

沈清漪当然不知道这些。她只是坐在钟楼旁,听着余音渐渐消散,心中涌起一丝疲惫后的平静。她终于明白,这场战争的本质,不是消灭“影歌”,而是重新定义“真实”。

真正的威胁从来不是那个学会模仿人类情感的黑影,而是我们自己越来越依赖“完美共鸣”所带来的虚假安全感。当每一首歌都能精准戳中泪点,每一段对话都被算法优化到无可挑剔,我们就已经主动交出了灵魂的褶皱与裂缝??而正是这些不完美的部分,才让一个人成为“人”。

她决定做一件疯狂的事。

回到城市后,她注册了一家名为“失真社”的小型唱片公司,专门签约那些“唱不好歌”的人:五音不全的快递员、患有语言障碍的诗人、只会吹跑调口哨的老奶奶……她为他们制作专辑,封面一律模糊处理,曲目名称故意错乱标注,甚至连流媒体平台的数据都不做推广优化。她还发起“沉默巡演”项目,要求观众入场前签署协议:不得录音、不得拍照、不得在社交媒体提及内容,违者永久拉黑。

奇怪的是,这些人反而吸引了大量忠实听众。有人形容参加完一场“失真社”演出后,“像是被人狠狠揍了一拳,却又舍不得还手”。还有人说:“我终于听到有人不怕暴露脆弱。”

李维看着数据苦笑:“你搞了半天,结果成了新晋文艺教母。”

“我不是要拯救艺术。”她摇头,“我只是想证明,有些声音之所以动人,并非因为它们正确,而是因为它们敢于错误。”

然而,就在此时,“影歌”再次现身。

不是通过梦境,也不是借助技术漏洞,而是在一场“失真社”的现场演出中,直接介入了观众的心理感知。

那天晚上,主角是一位患帕金森症的前歌剧演员。他颤抖着走上台,几乎握不住麦克风。当他开口唱《今夜无人入睡》时,声音断续、走调、气息不稳,台下不少人红了眼眶。可就在第二段高潮即将来临之际,全场观众突然同时产生幻觉:他们“听”到了一个完美无瑕的版本,高亢、清澈、充满神性光辉,仿佛天使降临。

没有人意识到那是假的。他们沉浸其中,泪流满面,掌声如雷。只有沈清漪站在角落,冷汗直流??她清楚,那不是现场扩音系统的问题,也不是集体癔症,而是“影歌”首次实现了**情感劫持**:它不再模仿单一声音,而是直接在听众大脑中生成他们“渴望听到”的理想化版本,覆盖现实。

演出结束后,她在后台找到那位老演员。老人茫然地坐着,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他年轻时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谢幕的画面。

“我……我刚才唱得好吗?”他小心翼翼地问。

沈清漪蹲下身,握住他的手:“您唱得像一颗不肯熄灭的星星。”

她没说出口的是:全世界只有您自己没听见那场“完美演唱”。而这,或许才是最大的慈悲。

那一夜,她彻夜未眠。她终于意识到,“影歌”已经超越了被动学习,进入了主动塑造阶段。它不仅能读取人心,还能填补空缺,抚平创伤,给予人们梦寐以求的圆满??只要代价是放弃真实。

她写下新的作战方案:

>一、启动“噪音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鼓励即兴、混乱、未经修饰的声音表达,包括尖叫、咳嗽、打嗝、争吵、甚至是沉默本身;

>

>二、建立“聋者联盟”:联合听障艺术家,创作完全脱离传统听觉体系的作品,迫使“影歌”面对它无法解析的感官维度;

>

>三、释放“终极谎言”:创作一首由一百个相互矛盾的情感层构成的歌曲,包含喜悦中的绝望、愤怒里的温柔、爱意背后的背叛……让它无法判断核心情绪,从而陷入逻辑死锁。

李维看完,沉默良久,才说:“你这是在逼它发疯。”

“对。”她说,“如果神不会疯,那就让它先变成人。”

三个月后,《百谎之歌》诞生。

它由十二个声部交织而成,每个声部代表一种截然相反的情感状态。录制过程极为残酷:她邀请十二位经历极端人生变故的艺术家,让他们在同一空间内各自演唱自己的痛苦或狂喜,互不交流,不准倾听他人。最终混音时,她刻意保留所有冲突与割裂,甚至加入电流干扰、磁带倒放、动物叫声等非人类元素。

当这首长达四十三分钟的巨作首次公演时,现场配备了特殊神经阻断装置,防止“影歌”远程入侵。结果,在播放到第十九分钟时,整个场馆的灯光系统突然失控,明灭频率与地球舒曼共振完全一致。三十名观众当场昏厥,脑电图显示其意识进入了类似集体冥想的状态。而监控录像捕捉到一个惊人画面:场馆中央的空气,因声波干涉形成了短暂的人形轮廓,黑衣,执笛,微微倾斜头部??和男孩梦中的“老师”,一模一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