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打破教育的“迷思” > 一位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轨迹(第2页)

一位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轨迹(第2页)

现在,很多校长喜欢到别的学校参观学习,以为学了一套东西后,挪过来就行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一直给老师说,我们的核心经验可以告诉给别人,不要担心,他们赶上来是好事。但实际上很难赶,很难学。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不是什么硬性的东西,常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很多制度或事情,在我七宝中学能够做成,但到别的学校就做不成,它不是你学一个技巧、一种做法就能达到的。天时不是校长可以控制的,但地利与人和,却是校长可以通过加强自身修养达到的。

三、校长要有自己个性化的办学思想

从1994年到1996年,我在七宝中学做了三件事:人际环境建设、学术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而且现在还在坚持。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调出去的教师也要求回来。

学校有了这样的精神状态后,对你校长就是一个考验了:你选择把学校带到什么方向?如果你想的是在升学率上超过别的学校,那你就可能去动脑筋挖人家的老师,抢人家的生源,或者关起门来补课。但这是没有出路的。当时上海有“四大名旦”(上海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和上海交大附中),他们有一流的师资和生源,七宝超不过他们。而且如果单纯追求升学率,可能会一步步上去,但也有下来的时候,校长就只能在无穷无尽的烦恼当中,这就叫“苦海无边”了。我就想,要尽快把学校办出名气来,一定不能走这条路。

当时我看上海,只有建平中学很有声音,他不是“四大名旦”,但他的声音盖过了他们。什么道理呢?因为他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他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被认为是非常正确的教育观点,“合格+特长”“规范+选择”,学校所有的制度、课程、校园文化都按这个理念去改变了,于是办得非常火,教育行政部门认可、教育专家认可,整个学校的办学品质也上去了。我就想,找个正确的理念来带动学校的发展,是一条“大道”。其实当时上海很多学校也有自己的口号,但真正拿出东西来,让整个学校围绕理念去改变的,还不多。

那七宝中学应该是什么理念呢?我提出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这个理念,不是一下子蹦出来的,是在我对教育和社会长期关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重理轻文,重智轻德,培养的学生人格不健全;社会上,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了社会道德滑坡。吕型伟先生不是说过吗:德育如果是庄稼的话,那人文精神就是土壤,你要想庄稼长得健壮一点,就要有肥沃的土壤。

从关注教育和社会的现实,到最后形成“全面发展,人文见长”这八个字,我用了近三年的时间进行思考,经历了三次修改。第一次提的是“五育和谐发展,力求人人成才”;第二次提出“给学生创造充分发展机会的学校教育”;第三次才是“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理念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校长要在实践中不断磨合自己的理念。现实是螺旋式发展的,校长的思想和理念,也必须根据实际,第一轮、第二轮不断地攀升发展。哪怕是同一个理念,它也要螺旋式上升。

当校长提出了自己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后,他才在某种意义上开始了真正的“自主办学”。什么叫自主办学?就是在深刻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宏观把握和一种内在的预见性,并能把教育理想果断地付诸教育实践。

所以校长要学会看“势”,即趋势。当我们埋头工作的时候,还要抬头看看整个教育发展的势头。比如,我到友爱实验中学这所农村初中的时候,国家正提倡“农村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我就在友爱中学进行“3+1”实验,初中三年,再加一年的职业技术培训。以此为突破口,把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从上海县的倒数第一二名,变成了第一位。又比如,国家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我就考虑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最后一定会落到教育上,所以我在七宝中学用整整四年的时间,成立了学生科学研究院,建起了物理探索馆、生命科学研究室、纳米技术实验室等,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有一位学生,在高中阶段竟然获得了39项专利!

校长提出理念,办学就有了“蓝图”。下一步,就要按“蓝图”去“施工”。而课程是“施工”的重要途径。像我们开设的校本课程《文化与人生》,每周星期五下午,拿出三节课时间,请来国内外的作家、艺术家和学者,讲他们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人生的看法。学生非常喜欢这门课,称为“人生的报告”。其实当时的选修课中,适合学生的人文课程比较少,我们就发动老师,编写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纲要》《当代中国外交简史》等。在别的学校觉得主科的课时都不够时,我们有勇气把升学率放在一边,因为我们的办学理念就决定了: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一定的人文修养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能够全面发展。

当我们把升学率放在一边的时候,我们的升学率却是稳定上升的。而且越到后来,提高得越快。一本率,今年我们有信心冲90%。我一直说两句话,以同样的分数考取同一所大学的,七宝中学学生一定比人家更优秀,因为我们是靠学生的综合素质带出来的;第二句话,二十年后,看哪所学校出来的栋梁之材更多,我有这个自信和别的学校比一比。

我到七宝中学快15年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理念从提出、磨合到践行,也快15年了。很感谢有七宝中学这样的理念实践场。现在有的地方提出校长三年或五年一轮岗,其实对校长,特别是对正处在理念形成期的校长是不利的。在同一所学校,校长可以就一个大的问题不断地实践、提升,最后悟出教育的真谛。如果频繁调动,不同的学校问题不同,情况不同,相应地校长提出的理念也可能不同,不利于校长个性化教育理念的产生和成熟。很多名校长都是在一所学校待很久的,像上海育才中学的段力佩校长、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赵宪初校长都在各自的学校待了20多年,上海中学的叶克平校长近20年。我的“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理念发展到今天,其实也没有完善。我一直都在思考,最近有了新的想法。下一步我将提出,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平民本色,精英气质”,这是我人文教育理念的又一次螺旋式攀升吧。

四、遇到问题,就是提高自己的时候

从1988年任友爱实验中学的校长开始,我做课题就没有间断过。校长也好,老师也好,要成长,真的需要静下心来做一些研究。

我认为,课题研究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讨,是一种提升自己内在品质的途径,也是学校发展的生产力。我到七宝中学后,先后主持或参与了1项国家级课题,4项国家重点课题一级子课题,7项市级课题,23项区级课题。现在手上还有一个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这些课题我都是全程参与的,再忙都会挤出时间去学习和思考。

办学的过程中,校长总会遇到很多问题。面对问题,我的态度是有问题就有发展,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高自己的过程。所以我们的课题,一定是从学校存在的问题出发,绝不为课题而课题,不搞“空心课题”。

2001年年底,上海市教委组织专家进行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创办的中期评估。评估结束时,评估组长对我说:“忠海啊,学校挺好的。但有一点,我们10多位专家听了40多堂课,让我们感觉耳目一新的不多,你们的课还是很传统。”这句话给我压力很大,我在教师大会上说:“我们要花三到五年时间,搞一个全员参与的校本课题研究,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课题名字叫《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率、创造性课堂教学创新研究》。每门学科都围绕这个课题,进行学科研究;又设计了17个子课题,要求每位教师至少申报一个。第二年4月底必须拿出提纲。到了4月,我一看,全没达到要求。为什么呢?因为教师没把自己放进去,都用文献研究法,把这个课题研究做成了空心的研究。于是全部退回去。我们请华东师大的一些博士和硕士,收集了2000多万字的有关课堂创新的文章,然后分科装订。当年暑假,我和全体教师一起,通读与自己有关的文章,并写一篇反思。秋季开学后,我们把所有老师的反思收集起来,创办了一本《教育创新》杂志;然后分5个组举行论坛,每位老师都要发言、点评,我全程参与了语文组的讨论。这个过程中,我对什么是高效课堂的认识也得到了提升。

讨论完后,我们成立了一个学科教学研究所,把学校的优秀师资组合起来,分成6个小组,有质量评估组、拓展性课程建设小组、导师组等,进行改革实践。我们要求,从2003年9月到2004年9月,每位老师必须拿出一个课例来。学校录像,大家研讨,有问题就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从2004年9月起,大家再把最好的课推出来,在全校进行交流评比。

2005年4月,我们把课题成果向全市展示,当年评估组的专家也请来了。我对他说:“是你当年一句话,引发我们进行了三年多时间的研究。请你们来看看,是不是有什么改变。”专家特别高兴,说,工作这么扎实,有什么事做不成呢?在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巩固提高,2006年12月,进行了第二次全市课堂展示,这次比较成熟了。

2007年课题结题时,已经是市级课题了。我去答辩,获得了闵行区一等奖。这样的例子在我办学过程中有很多。发现问题,用课题解决问题,也成了我一个常用常新的“武器”。有些学校,校长和教师都比较累,身体累,心也累,但效果并不好。原因就是他们没找到教育教学的规律。所以校长要和教师一起,学会用课题去找教育教学的规律,只要找到规律了,再提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做法,自然会成功。

对国内外的各种理论,我也看,但只是汲取它们的合理内核,然后融合在自己的办学实践中。我从不批判谁,也不迷信谁。做校长要把根扎在自己的大地上,把自己所负责的学校这块农田耕耘好。毕竟每所学校的情况都不同,不要把不服水土的“庄稼”引进来。

我当校长25年,一直面对“义”和“利”的选择。但我特别自豪的是,自己坚持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本色。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教育家。但中国这么大,有那么多校长在基层默默工作,学校也办得出类拔萃,他们确实是当代的教育家。我们不要把“教育家”看得太神秘,这个称号是对教育职业价值的最高认可。我愿意向这个方向努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