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式爱情:同时具备三要素,包含**、亲密和承诺。这一类型的爱情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理想的爱情。
二、爱情与喜欢
鲁宾(1970)认为喜欢有2个最主要因素:一是人际吸引的双方有共同的理解,二是喜欢的主体对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和尊重。爱情包括依恋、关怀与奉献、亲密3个最重要的因素。他认为,爱情与喜欢有4点不同:一是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不是由对他人的幻想唤起,而是由对他人的现实评价唤起;二是喜欢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且比较平稳、宁静,而爱情则比较狂热、激烈,且与许多相互冲突的情绪有联系;三是爱情往往与性欲有关,而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需要;四是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喜欢则不是如此。
虽然爱情与喜欢是不同的,但喜欢是爱情的基础。研究表明,能力、外貌、报酬、相似与互补、邻近与熟悉等因素会影响爱情,它们是决定一个人最终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恋人或伴侣的重要条件。
三、爱情与依恋
为什么一个平时很独立的女孩,恋爱后会对男友十分依赖?为什么有的人在恋爱过程中痛苦的体验远远大于幸福,而有的人很轻易就能收获甜蜜的爱情?为什么恋爱分手会使有的人做出异常的事情甚至放弃生命?这与恋爱中对对方的依恋行为息息相关,这种依恋行为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儿童期的依恋体验。
成人依恋的定义要从最初的依恋(attat)研究开始,鲍尔比(JohnBowlby)最早提出了“依恋”这个术语,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表《依恋与疏落》,详细阐述了早期依恋理论,并指出依恋关系伴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终生发展过程。这给以后各个阶段依恋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儿童依恋、再到青少年的依恋研究,而后发展到成人依恋研究。关于成人依恋的含义,研究者对其操作性定义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发展和认知学派,将成人依恋定义为:成人对其父母依恋的记忆和心理表征;另一派是人格和社会学派,该派也是最早考察成人依恋关系的,他们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及其他人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DierAinsworth)将儿童依恋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其中不安全型依恋又分为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和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不同依恋类型的儿童长大为成人谈恋爱时有着不同的恋爱特点。
(一)安全型依恋关系
这是与身边重要人物的关系很亲密且从不担心被抛弃的一种依恋类型。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知道妈妈是负责和亲切的,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这类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很多研究发现,安全依恋型的成人对爱情和人际关系很满意,他们也倾向于寻找一个具有同样安全型依恋潜质的恋人。他们通常认为自己的爱情关系是友好和相互信任的。他们能忽略伴侣的缺点而接纳和支持伴侣,乐于接纳伴侣对他们的依赖,而且在必要的时候也乐于去伴侣那里寻求依赖。他们容易发现同伴的忧虑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能够很好地理解和交流自己与他人的情感。对于恋爱对象能否接纳自己有冷静的看法,即使遭到拒绝,也可以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意。安全依恋类型的人是恋爱的绝佳人选,他们比焦虑—矛盾型的人更自由、更舒展,比焦虑—回避类型人更温暖更亲密,婚姻关系更长久。
自我描述: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二)焦虑—回避型依恋关系
这是与身边重要人物很难建立亲密和信任关系的一种依恋类型。孩子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妈妈回来也不特别高兴。
这种类型的人成年后不能完全信任爱人,认为真正的爱情是不会长久的,害怕投入亲密关系,他们最痛苦的心理困扰是怀疑他人。因为害怕被拒绝,对伴侣并不坦诚,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甚至隐藏到自己都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感情。回避型的人难以给伴侣情感支持,同时在他们自己需要支持时也不善于从伴侣那儿寻求情感支持。在菲尼等人(Feeney,Noller&Patty)进行的一项调查中,他们将人群中具有强烈回避型特点的人选择出来,让他们讲述自己的爱情经验,有43%的人回答,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恋爱过。
自我描述: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如果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一点儿,我会感到不自在。
(三)焦虑—反抗型关系
这是很想与身边重要人物亲近但又害怕被抛弃而不敢投入感情的一种依恋类型。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与回避型依恋相反的是,反抗型的人在不断地谈恋爱,不断地拼命追求他们梦想中长久的快乐。他们多次恋爱,但却难以得到他们拼命追求的长久的欢乐。他们更容易一见钟情,并且感觉自己不受重视。他们内心极度害怕被拒绝,担心别人不会完全地爱他们,一旦遭到拒绝,就不能理智地看待自我,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而一旦获得爱情,他们又期望能够牢牢地和伴侣绑在一起,这种强烈的占有欲有时会把人吓跑。他们想要寻求亲密关系,但却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以致过于苛求对方,在心灵深处总是担心伴侣并不那么看重他。他们形容自己的爱情关系为完全占有、希望有爱的回应、情绪上的起伏、强烈的性吸引和嫉妒。
自我描述: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1990年,梅因(Main)和所罗门(Solomon)提出了一种新的依恋类型:混乱型不安全依恋,这是一种最不安全的类型。混乱型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惶惑不安,缺乏自主性,不能进行自我定向,实际上是缺乏自信、自主性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种类型的恋人比较容易受伤,分手时常会做出比较出格的事。
表10-1依恋类型与恋爱类型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