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到底是什么状态呀,我是喜欢她还是爱上她了呀?真是纠结呀。”
……
友谊,还是爱情?喜欢对方还是爱上对方,这是异性友谊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出现的状态,这种状态让很多大学生感到焦虑,感到无所适从。是呀,强烈的爱慕、震撼心弦的感情很容易区别出来。然而,淡淡的、细水长流的爱情与推心置腹、无所不谈的友情往往只差一线。
如果你陷入爱情与喜欢的混沌状态中,不妨跳出来,按照鲁宾的理论,分析自己的情感状态是友情和爱情?除了从依恋、利他和亲密3个方面,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分:友谊感觉地位是平等的,爱情则渴望一体化;友谊是对对方的理解和信赖,爱情则因为情绪的复杂经常纠缠和不安;友谊充满满足感,感觉有这样一位异性朋友真好,爱情却充满着欠缺感,觉得与对方的距离不够近;友谊的体系是开放的,不会拒绝别人闯入,爱情的体系则是封闭的,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
(三)我爱的人,你爱我吗?——单相思的苦恼
我亲爱的,那一天、那一刻,我整个地、永远地爱上你的那一天、那一刻,现在我还记得清清楚楚。……从那刻起,从我感到了那柔和的、脉脉含情的目光以后,我就属于你了。……你使我整个生活变了样。原先我在学校里学习并不太认真,成绩也是中等,现在突然成了第一名,我读了上千本书……因为我知道,你是喜欢书的……我以近乎顽固的劲头坚持不懈地练起钢琴来……因为我想,你是喜欢音乐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茨威格的名著《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描述了一个13岁的女孩忽然坠入了情网,死心塌地要把自己的一切全部献给作家R,这种感情无疑是很真诚的,但也是非理性的。单相思,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以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热爱为特点的畸形爱情,其苦恼来自怯懦与幻想。
大学生中单相思较多地出现在性格内向、敏感、富于幻想、自卑感强者身上。单相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纯粹的“单向”的“单相思”,对方毫无表示,甚至对方还不认识自己,而自己执着地爱对方,追求对方,就像前面故事中这个13岁的女孩。这种单相思的对象属于偶像型,如异性明星、生活中的榜样人物等。另外一种是产生“恋爱错觉”的单相思,错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情,把对方的亲切和蔼、热情大方当作是爱的表示。这种单相思的对象是有过相对亲密接触并且喜欢的异性。
单相思既然是畸形的爱情,应该尽量避免。对于偶像型单相思,大学生应理性思考这份感情的现实性,尽量转移注意力,不要沉浸在幻想中;对于因长期交往而产生的单相思,要客观分析和用心明辨对方的表情和信息,避免误解。一旦单恋已然发生,要鼓足勇气,克服羞怯的心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果被接纳,爱的快乐就取代了等待的痛苦;如果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向对方表达遭到拒绝时,则应该面对现实,勇敢地抛弃幻想,理智地转移感情。
(四)你为什么不爱我了?——失恋心理的调适
小乔的爱情故事(三)
经过了两个月的单相思,小乔在舍友的鼓励下终于和小梅表白了,小梅起初也没答应,但是在小乔的“强烈攻势”下,小梅半推半就地和他谈起恋爱了。最初他们还比较控制自己的感情,但一个月后,他们只要有时间就会在一起,每逢节假日,他们都要精心计划,爬山、看电影、互赠礼物等。恋爱占据了他们太多的时间,大一下学期期末考他们的成绩一落千丈,小梅的成绩降到了班上倒数第五名。并且,小乔强烈的占有欲和有时间就黏在一起的要求让小梅很难接受。在大二上学期开学一个月后,小梅提出要分手。小乔很难接受失去第二份感情的现实,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连续几天酗酒,试图通过极端的方式唤起小梅的同情,挽回这段爱情。可是小梅没有给小乔机会。两星期后,小乔失踪了,全班同学搜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找不到他。失踪的第五天,小乔给小梅发了一个短信,告诉她自己正在少林寺门口想出家。经过多方努力,小乔终于回到学校。回到学校后,小乔多次约小梅出来见面,可是小梅都以各种借口拒绝。回校后第十天,小乔爬上了学校一座十层楼的屋顶,给小梅和舍友群发了短信:“我要做自由飞翔的蝴蝶……”学校各部门通过3小时的努力,成功干预了这场失恋心理危机。
有恋爱就有失恋,这是个辩证的自然法则。大多数失恋者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好这种恋爱受挫现象,愉快地走向新生活。然而,也有一些失恋者不能及时排解这种强烈的情绪,甚至产生心理危机。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首要原因就是失恋。
有研究者(张本钰等,2011)通过对大量失恋个案的研究,发现失恋心理活动可以分为5个阶段:确认期(认定失恋的事实),刨根问底期(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失恋的原因),再表达期(通过情感自虐和折磨肉体来表达悲伤的情绪,试图唤起对方对自己的同情而回心转意),讨价还价期(希望通过某种关系维系和对方的感情),接受期(接受失恋的事实)。当然,被动失恋者的心理活动会发展到哪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心理危机的表现受失恋双方的人格特征、恋爱相处的模式和时间、被动失恋者对感情的坚持程度、对方分手的坚决程度等因素影响。
失恋是痛苦的,其心态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出现心理危机,就像小乔一样。所以,如果失恋了,要学会自我调整、自我拯救。
一是要正视失恋。失恋虽然是痛苦的,但强扭的瓜不甜,长痛不如短痛,从这方面来说失恋又是幸运的。大学生在修养和理智上要做到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命,失恋不失志。
二是要及时宣泄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分地隐藏或压抑失恋带来的痛苦,要找适当的方式进行宣泄。可以在悲痛欲绝时大哭一场,或通过剧烈的体育运动释放激动情绪带来的能量;可以找人倾诉,倾吐苦闷;如果感觉心中的积郁实在太深无法排解,还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
三是转移注意力。失恋后不要让自己沉溺于悲伤的情绪中,要把注意力从失恋这件事情转移到自己比较感兴趣、能够分散注意力的事情上去,冲淡内心因失恋而造成的挫折感和压抑感。投身到大自然的博大胸怀中,从而得到抚慰。当然建立自己与其他异性的正常交往,也不失为一个合适的途径。
四是调整认知。援引合理的理由和事实来解释失恋,用理智的“我”来提醒、暗示和战胜感情的“我”,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也可以进行反向思维,多想对方的不足之处,分析自己的优势,鼓足勇气,迎接新的生活。还可以这样设想,失恋固然是失去了一次机会,然而却让你进入了另一个充满机会的世界。正如海伦·凯勒所言“一扇幸福之门对你关闭的同时,另一扇幸福之门却在你面前打开了”。
五是升华。把失恋的痛苦转化为全身心投入一项有意义的事业中去,把失恋作为促使自己前进的动力。许多失恋者创造了非凡的成就,歌德、贝多芬、罗曼·罗兰、诺贝尔、居里夫人、牛顿等名人都饱受过失恋的痛苦,但他们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五)我怎么爱上了与我有相同性特征的人?——同性之间的爱
小蓉的爱情故事
我是大二女生,她是大三学姐,我是看到她打篮球才去主动认识她的,她叱咤球场的样子让我着迷。经过3个月的交往,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她经常喊我“亲爱的”“老婆”,我觉得很受用。有时晚上我会钻到她的床铺上,抱着她睡觉,享受着她的抚摸。我觉得她在我的心里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多,半天见不到她,心里就觉得空落落的。现在我经常莫名其妙地吃她的各种醋,不管她和同性还是异**往,我都很难受。因为这些,我经常和她发生争吵。一周前,她提出来要和我分手,说我太黏了,剥夺了她的自由。我觉得我的天都塌了。
同性恋对于我们来说看起来很远,实际却一直存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同性恋一般指一种性倾向,即排他地对同性保持持久的审美吸引、浪漫情感和**欲望。它一般和异性恋相对(即对异性持有**和浪漫欲望),此外还有双性恋,也就是受到两种性别的吸引。导致同性恋的真正原因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大致分为先天说和后天说两大派。先天说主要分为三大派: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大脑结构的影响。科学家对先天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理因素的测定上,但至今仍没有一种理论得到完全确认和一致的公认。后天说即心理社会成因说中存在两大流派:一是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二是行为学派的观点。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是“异性恋恐怖说”,这种观点认为,儿童时的遭遇在潜意识中种下了异性恐怖的种子,因此一个人成年以后会害怕接触异性。行为学派的主要理论围绕着同性恋行为是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习得展开的,主要受伙伴群关系,偶然的机遇及特殊的经历影响,甚至有的同学一开始完全是为了追求刺激,想体验一下同性恋的感觉,但随着情感体验的深入和行为的习得,最后成了同性恋或双性恋者。在同性恋成因里还有一种与上述完全不同的,称为“境遇型同性恋”,即在一种单性环境里,异性往往不能或者不容易接触到,而同性更容易得到,于是人们的目标就开始转向同性。
同性恋群体作为一种少数的性取向群体,在我国获得社会和道德的认可度还较低,所以他她们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经常要小心翼翼地生活,生怕一不小心暴露身份,会遭受同学的歧视。同性恋虽然在情感体验等方面和异性恋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但这种恋爱的稳定性较差,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同性恋者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同性恋者面临着比较严重的情绪障碍、物质依赖、自杀等心理健康问题。同性恋者的身体健康问题也值得关注。我国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增长较快,2015年1月至10月,共报告2662例学生感染者和病人,比2014年同期增加27。8%,这些青年学生很多来自于男性同性恋。
很多大学生就像小蓉一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我喜欢自己的“好哥们”“闺蜜”,我是不是同性恋?这些大学生们会表现出一些同性恋的倾向,如与同性的同学过于亲密,形影不离,对同性一颦一笑牵肠挂肚。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有研究者将其称为“假性同性恋”。
假性同性恋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成长经历使其心理的认同与情感交流方式受阻。比如,一些女孩子童年期和男孩一起摸爬滚打,她们有可能出现角色认同混乱。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容易出现性别上与单亲父母的趋同。其次,与异**往的担惊受怕,导致“认同”倾向的扭曲发展,有些学生遭受过特殊的经历,儿时的阴影时常出现。比如,个别学生童年时期受过性侵犯,使他她们对待异性的态度是异常的,无法正确与异**往,所以与同**往时觉得更加安全和舒适。最后,一些大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新空间时感到非常孤独寂寞,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这时,身边舍友以及同性好友的安慰和保护会让他她们产生一种依赖,从而产生了“假性同性恋”。[1]
当我们学会区分“假性同性恋”和同性恋的差异之后,当你面对以上的所有困扰时,请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走出去”,多与他人交谈,这样才有利于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同性恋并不代表自己成了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同性恋如何保持身心健康也是大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
(六)我想要的婚姻怎么是这样的?——大学期间结婚的困扰
小马的大学婚姻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糊里糊涂地就把婚结了,现在真的很后悔。”今年23岁的大三女生小马一个劲儿地摇头,表情很痛苦。对方和她同龄,也是一名大学生,在一起一年后,2015年4月末,男友居然拿着一个钻戒,突然跪地,向她求婚了,而且很真诚。这让小马感觉很突然,又很惊喜。双方家人都见过,相互之间印象还不错。五一假期后,小马借出集体户口页,和男友去登记结婚。之后一个月,小马就怀孕了,为了生孩子,她不得不休学一年。
现在他们在学校旁边租住了一个小房子,小马每天在家照顾小孩,而老公却喜欢和同学出去玩,也不照顾小孩。小马每天面临着学业、婚姻、孩子……一系列的问题让她感到巨大的精神压力,精神险些崩溃。
2005年之后,教育部取消了原规定中不允许学生结婚的条款,有些大学生在学期间就选择了结婚。当然他们结婚也有一些特殊的理由,有些是“奉子成婚”;有些是应家庭的需求,如两个家族经济利益的要求,或是满足家里即将离世的老人的心愿,也有些是没有综合考虑各方因素一时冲动就表达对恋爱对象的承诺。大学生结婚后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如何协调家庭与学业的关系、职业生涯如何重新规划、家庭的经济来源在哪里、如何经营家庭关系等。从小马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冲动爱的刺激下选择步入婚姻的殿堂,但是他们本身没有经济收入,没有稳定的居住场所,结婚后也无法独立负担自己家庭的开支。结婚后需要双方将更多的时间倾注于家庭中,尤其是像小马这样在校期间怀孕生子的家庭,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也影响了自己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在面临众多选择的时候容易出现矛盾心理,产生一些负性情绪,不利于完成作为学生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