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沉默了许久,最终叹了口气:“改!怎么改?”
“后山核心区不能碰,我们可以把索道起点移到十公里外的红石滩,那里地质稳固,远离古墓群和水脉。”工程师指着地图说,“虽然成本会增加,但能避开所有隐患,也能平息舆论。我们还可以承诺,将门票收入的10%用于后山生态保护和文物修缮,这样既能赚钱,又能赢得口碑。”
李伟点了点头,眼神里闪过一丝不甘,却也带着一丝释然:“就这么办。通知下去,立刻组织专家修改方案,务必做到科学、安全、合规。”
一周后,旅游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了修改后的方案:索道起点移至红石滩,终点设在山顶非核心区,线路全程避开古墓群和水脉敏感带;投资五千万用于生态保护,包括后山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文物修缮;门票收入的10%设立“嘉梁生态文化保护基金”,由县文化馆、“戌光志愿者”共同监督管理。
新闻发布会现场,李伟当着媒体和市民代表的面,向马向东深深鞠了一躬:“马老班长,之前是我们考虑不周,忽略了生态和文物保护,我向您道歉,向所有嘉梁市民道歉。未来,我们愿意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与嘉梁共同成长。”
马向东站起身,坦然接受了他的道歉:“李总,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发展不是坏事,关键是要找对方向。嘉梁的山山水水,是我们的根,只有守住根,才能走得远。”
一场风波,终于以各方的理性妥协暂告段落。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嘉梁古城上。西山口的山道上,马向东、马建国、马援朝、马远、索娜、周明远,还有李伟,站在一起,望着修改后的索道规划图,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索娜看着地图上避开的古墓群和水脉,感慨道:“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了经济需求,又保护了生态和历史。”
周明远也说道:“有时候,妥协不是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坚守。旅游公司修改方案,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坚持原则,守住了家园的底线。这是一场双赢。”
马远看着身边的人,心里充满了感慨。他想起了最初的争吵与冲突,想起了网络上的嘲讽与支持,想起了调查组的公正与严谨,想起了旅游公司的转变与妥协。这场风波,让他明白,任何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理性的沟通与妥协,往往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马向东走到观景台边,望着远处的雪山和古城,声音沉稳而有力:“嘉梁就像一棵大树,生态是根,历史是干,文化是叶,发展是果。只有根扎得深,干长得壮,叶长得茂,才能结出甜美的果实。之前,旅游公司想跳过根干,直接摘果,注定会失败。现在,他们愿意浇水施肥,培育根基,这才是长久之计。”
他顿了顿,转头看向马远:“远娃,你记住,守护不是固执地拒绝一切,是要懂得区分什么该守,什么该放;发展不是盲目地追求利益,是要懂得如何平衡,如何共赢。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是我们马家四代人,用一辈子学到的道理。”
马远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眶湿润。他知道,这场风波,不仅守住了后山的生态和历史,更让他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坚守的勇气,妥协的智慧,还有对家园深沉的爱。
古城的夜晚,格外热闹。家家户户都在庆祝这场胜利,街头巷尾传来欢声笑语。老年人协会的院子里,“戌光志愿者”的旗帜在月光下迎风飘扬,三十位老兵围坐在一起,喝着酥油茶,聊着这场风波的点点滴滴。□□提议:“我们成立一个‘嘉梁生态文化监督队’,以后旅游公司的施工,我们全程监督,确保他们说到做到!”
“好!”志愿者们齐声应答,声音震彻夜空。
马向东没有参与喧闹,而是独自坐在院子里,手里摩挲着那张老地图。月光洒在地图上,那些泛黄的线条仿佛活了过来,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坚守与妥协,连接着嘉梁的未来。他知道,这场风波虽然暂告段落,但守护家园的路,还很长。未来,还会有新的挑战,新的考验,但他不再担心——因为嘉梁的人们,已经懂得了如何守护,如何发展,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旅游公司的新方案,在各方的监督下,顺利通过了审批。施工队进驻红石滩的那天,马向东带着“戌光志愿者”的监督队,来到了施工现场。李伟亲自迎接,指着规划图说:“马老班长,您放心,每一步施工,我们都会提前报备,接受大家的监督,绝不敢越雷池一步。”
马向东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拿起拐杖,在施工区域的边界上,轻轻画了一条线:“这是底线,也是红线,不能碰。”
李伟看着那条线,郑重地说:“我们记住了,永远不会碰。”
阳光洒在施工现场,也洒在马向东的脸上。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笑容里,有坚守的欣慰,有妥协的智慧,更有对嘉梁未来的憧憬。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这场跨越数月的风波,最终以各方的理性妥协,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它让人们明白,发展与保护,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两端,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共同体;坚守与妥协,也不是矛盾的选择,而是可以相互成就的智慧。
英雄不老,戌光长明;峰回路转,未来可期。嘉梁的故事,还在继续;守护的传奇,因为这场风波,变得更加厚重,更加动人。而这棵扎根在雪山脚下的大树,必将在坚守与发展的平衡中,枝繁叶茂,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