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就能解释永恒客体领域的分析性何以能使该领域分析成为若干等极的。
个体本质简单的那些客体将被归为最低极的永恒客体。这一等级的复杂性为零。接下来,我们看看任意一组这样的客体,其数目是有限的或者是无限的。例如,我们看看这组客体——A、B、C这三个永恒客体,它们都不是复合体。我们不妨以R(A,B,C)来表示A、B、C之间某种可能的确定关联。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定A、B、C是一定深度的三种颜色,彼此之间的时—空关联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处在正四方体的三个面上。那么,R(A,B,C)便是最低等极的另一永恒客体。根据这种情况,一系列较高级的永恒客体也是存在的。对任一永恒客体S(D1,D2,…,Dn)来说,永恒客体D1,D2,…,Dn——它们的个体本质构成了S(D1,D2,…,Dn)的个体本质——就被称为S(D1,D2,…,Dn)的组成成分。显然,S(D1,D2,…,Dn)的复杂等级应比组成成分中的最高等级高一级。
因此,有一种分析把可能性领域分析成简单的永恒客体,还有一种分析则把可能性领域分析成各种等级的复合永恒客体。一个复合的永恒客体是一种抽象的状况。确定的永恒客体的抽象(即非数学的抽象)具有双重意义。一种是实际性的抽象,一种是可能性的抽象。例如,A和R(A,B,C)便都是可能性领域的抽象。应当注意的是:A指的是A的一切可能关系,包括R(A,B,C)在内。同样,R(A,B,C)也是指R(A,B,C)的一切关系。但R(A,B,C)的这种意义排斥了A所能进入的其他关系。因此,R(A,B,C)中的A便比A要绝对地更加抽象。所以,我们从简单的永恒客体进入越来越高级的复杂性时,我们便越来越进入了可能性领域中的更加高级的抽象性。
现在我们可以说,当我们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向可能性领域中所得出的一定抽象模态前进时,我们在思想上便要经过一系列愈益提高的复杂性等级。我将把这种前进的过程称为“抽象的等级体系”。一个抽象等级体系——不论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都是以一群确定的简单永恒客体为基础的。这一群永恒客体就被称为等级体系的“基础”。因此,抽象等级体系的基础便是一组复杂性为零的客体。抽象等级体系的正式定义如下:“以g(g是一组简单永恒客体)为基础的抽象等级体系”是满足下列条件的一组永恒客体:
(1)g的组成部分属于该等级体系,而且是该体系中唯一的简单永恒客体;
(2)该等级体系中的任何复杂永恒客体的组成成分也是该体系中的组成成分;
(3)该等级体系中的任何一组永恒客体——不论等级相同还是不同,至少是本等级体系中一个永恒客体的组成成分或衍生组成成分。
应当注意的是:一个永恒客体的组成成分的复杂性等级必然低于它本身的复杂性等级。因此,这一等级体系(复杂性的第一级)的任何组成成分只能以群体g中的部分作为组成成分;第二等级的复杂性的部分只能以第一级和群体g的部分作为组成成分,以此类推。
抽象等级体系所要满足的第三个条件可以叫作连通性条件。因此,一个抽象等级体系便是从它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它包括从这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一系列等级,不管这等级是无限的还是有最大限度的;它是被它的一组属于较低等级的组成成分在较高等级中的重现“关联”起来的,这种组成成分的作用至少是等级体系中一个部分的组成成分或衍生组成成分。
如果抽象等级体系在有限的复杂等级上停止,那么这个抽象等级便叫作“有限”体系。如果抽象等级体系包括分别属于一切复杂等级的组成成分,那么这个抽象等级便叫作“无限”体系。
应当注意的是:一个抽象等级体系的基础可以包括有限数目的组成成分,也可以包括无限数目的组成成分。进一步来说,基础之组成成分的数目的无限并不影响等级体系的有限或无限。
根据定义,一个有限的抽象等级体系具有一个最高的复杂性等级。这一等级的特性是:这一抽象等级的组成成分不是这一体系中的任何其他等级的永恒客体的组成成分。同样,最高的复杂性等级显然只能具有一个组成成分,否则关联性的条件就无法达到。反过来说,任何复杂的永恒客体就是经过分析后可以表现为有限抽象等级体系的永恒客体。我们作为出发点的这个复杂的永恒客体可以被称为抽象等级体系的顶点:它是最高复杂等级中的唯一组成成分。在分析的第一阶段,我们获得了顶点的组成成分。这些构成成分的复杂性可能各有不同;但其中至少有一个构成成分的复杂性等级比顶点的复杂性等级低一级。比某一既定的永恒客体的等级低一级的等级被称为那个客体的“次邻级”。接着,我们获得了属于顶点的次邻级的组成成分,并把它们当作第二级再分析成它们的组成成分。在这些组成成分中,有一些组成成分属于我们这次分析的客体的次邻级的组成成分。另一些组成成分是顶点的组成成分中属于这一“次邻级”的组成成分。它们构成了第三级,分析还是照从前一样进行。这样,我们找到了属于顶点以下第三级的客体,并且加上了前两级分析遗留下来的这一级的组成成分。我们继续以连续的等级分析的方式前进,直到达到简单客体的那一等级。这一级构成了等级体系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在处理等级体系时,我们完全在可能性领域之中。因此,永恒客体便缺乏真正的结合性:它们依然是“孤立的”。
亚里士多德把实际事实分析成更加抽象的要素时,他所用的逻辑工具是分成种和属的工具。这种工具在其准备阶段,对科学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它在形而上学的叙述中的应用则歪曲了形而上学状态的真相。“普通”一词与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法结合得非常紧密:这一个词的意义近来又扩大了,但它还是带着分类分析法的色彩。由于这个原因,我就没有使用它。
在任何实际事态a中,都存在一群(g)简单的永恒客体,这些简单的永恒客体以最具体的模态组成这个群(g)。在一个事态中的完全组合——由于在个体的发生态事态的形成中与其他永恒客体产生了个体本质的最完全的融合——显然是自成一体的,是不能用其他东西来定义的。但它具有一种必然属于它的特殊的性质。这个性质就是:存在一个建立在g之上的无限的抽象等级体系,其组成成分都同样地被完全包容在a之中。
这样一个无限的抽象等级体系的存在,说明了通过概念来完成对一个实际事态的描述是不可能的。我将把这个与a相联系的无限的抽象等级体系叫作“a的关联等级体系”。一个实际事态中的连通性概念指的就是这种情形。对于这个事态的综合统一体和可认识性来说,这种关联性是必要的。存在一个适用于这一事态的概念的连续等级体系,它包括了所有复杂等级的概念。同样,在这个实际事态中,这种复杂概念所牵涉的永恒客体的个体本质形成了一种美学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能产生一种事态,即自为的经验。既然事态是由所有进入其充分体现状况的东西所组成的,那么这种关联等级体系便是该事态的形式、模式和形态。
就抽象的等级而言,从可能性中产生的抽象与从实际性中产生的抽象是背道而驰的,这个事实引起了思想上的某种混乱。显然,当我们通过描述一个实际事态a的关联等级体系中的某些组成成分来描述a时,我们更加接近全部具体的事实,因为关联等级体系的复杂性等级比其组成成分的复杂性等级更高。这样,我们对于a便做了更进一步的描述。因此,复杂性提高时,我们就能在接近a的全部具体状态方面获得进展,复杂性降低时,我们则会后退。因此,简单的永恒客体代表着实际事态所产生的抽象的最高限度,但简单的永恒客体却代表着可能性领域所产生的抽象的最低限度。我认为大家会发现:当谈到一个高级的抽象时,人们指的就是可能性领域中所产生的抽象,也就是一个精炼的逻辑结构。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都只是在谈论实际事态完全具体的一面。实际事态正是由于这一面才在自然界中成为一个事件。但在这种意义下,一个自然事件仅是一个完整的实际事态的抽象状态。一个完整的事态包括在认知经验中表现为记忆、预测、想象和思维的一切。经验事态中的这些要素也是复杂的永恒客体作为发生态价值中的要素而被包容在综合摄入体中的模态。它们与完全包容的具体状态不同。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差别是无法解释的,因为每一种包容的模态都是自成一体的,不能用其他的东西来解释。然而,存在一个能将包容的这些模态与以前讨论的充分的具体的进入区别开的共通的不同点。这个不同点就是骤然性。我所谓的骤然性,意思就是被记忆、预测、想象或思想的东西,这个东西被一个有限的复杂概念耗尽了。在每种情形中,都有一个有限的永恒客体——作为一个有限等级体系的顶点——被摄入在该事态之中。像这样脱离实际的不可限制性在任何事态中都把所谓精神的东西与精神作用所指归的实际事件划分开了。
一般说来,对有关的永恒客体的理解似乎缺乏鲜明性:例如,休谟就说过“模糊的摹本”。但把这种模糊作为分等的根据是很不可靠的。体现在思想中的东西往往比未被注意的实际经验中的同一东西更为鲜明。至于被理解为精神的东西则总是受到一个条件的限制。这个条件就是:当我们试图在它们的关系中找寻高一级的复杂性时,我们总是无法进行。不论它是什么,我们总是发现我们想到的就是这些,再没有别的了。存在一个限制,这个限制使有限的概念离开了更高等级的无限的复杂性。
因此,一个实际事态就是一个无限等级体系(即它的关联等级体系)加上各种有限等级体系的摄入体。无限等级体系综合到事态中去的根据是该体系的特殊体现模态,而有限等级体系综合到事态中的根据则是各不相同的、其他的、特殊的体现模态。有关一个经验事态的一般性质的这种述说在理性上是融贯的,对于这一点,有一个形而上学原理是必不可少的。我称这一原理为“体现的明确性”。我的意思是:一个永恒客体——当它被包容的时候,不论在什么样的体现模态下——都正好是它本身。不歪曲个体本质,就不会产生一个不同的永恒客体。每一个永恒客体的本质中都存在一种不确定性,表明它能不分轩轾地容忍一切进入任何实际事态的模态。因此,在认识经验中,就可能发现同一个事态中的同一个永恒客体的进入模态在一个以上的体现等级中都具有意义。因此,体现的明确性加上进入同一事态的模态(可能不止一个),形成了真理符合论的基础。
从实际事态与永恒客体领域的关联方面说明了实际事态之后,我们就回到了第二章所述的一系列思想。在第二章我们讨论的是数学的性质。毕达哥拉斯所创始的概念被扩大了,并被列为形而上学的第一章。接下来的一章讨论的是以下这种令人迷惑的事实:存在一种事件的实际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有限的事实,但从形而上学来讲却又不然。然而,其他形而上学的研究被忽视了:例如,认识论以及对可能性领域中的无限宝藏的一些元素的分类。这最后一个论题使形而上学和各种科学的专门论题见了面。
[1]ciplesofNaturalKnowledge,Ch。V,See。13。
[2]英文原文为inters,疑为作者笔误,译者按照eters翻译。——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