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02。〔英〕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103。〔美〕安德鲁·芬伯格:《可选择的现代性》,陆俊、严耕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4。〔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105。〔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07。〔德〕弗里德希·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08。〔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岛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109。〔法〕让-弗·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赵一凡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10。〔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非人——时间漫谈》,罗国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1。〔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12。〔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13。〔美〕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14。〔美〕斯蒂芬·K。怀特:《政治理论与后现代主义》,孙曙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115。〔法〕埃德加·莫兰:《反思欧洲》,康征、齐小曼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16。〔法〕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种族主义源流》,高凌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17。〔英〕彼德·奥斯本:《时间的政治》,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8。〔法〕勒维纳斯:《生存与生存者》,顾建光、张乐天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19。〔法〕勒维纳斯:《上帝、死亡和时间》,余中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20。〔法〕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121。〔美〕费耶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122。〔英〕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与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23。〔美〕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124。〔美〕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霍桂桓、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25。〔美〕普洛格、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吴爱明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126。谢少波、王逢振编:《文化研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7。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认同》,台北,麦田出版公司,1996。
128。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9。许宝强、罗永生选编:《解殖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30。王岳川:《发现东方——西方中心主义走向终结和中国形象的文化重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31。王宁、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32。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33。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4。张其学:《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东方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