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张跣:《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36。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37。赵稀方:《后殖民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38。王宁、生安锋、赵建红:《又见东方——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思潮》,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39。王岳川:《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0。任一鸣:《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41。费小平:《家园政治:后殖民小说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2。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143。曹卫东:《权力的他者》,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44。王正毅:《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45。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46。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7。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48。张静主编:《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49。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50。刘森林:《追寻主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51。刘森林:《实践的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52。莫伟民:《主体的命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153。王晓东:《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54。刘金萍:《主体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55。赵海英:《主体性:与历史同行》,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56。严泽胜:《穿越“我思”的幻象——拉康主体性理论及其当代效应》,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157。孙小玲:《从绝对自我到绝对他者——胡塞尔与列维纳斯哲学中的主体际性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58。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9。哈佛燕京学社编:《启蒙的反思》,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60。江怡主编:《理性与启蒙》,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161。卢风:《启蒙之后》,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162。王才勇:《中西语境中的文化述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63。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64。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65。刘伟胜:《文化霸权概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166。刘莉:《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文化霸权》,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167。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168。赵光武主编:《走出自我中心困境》,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