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大美育效应 > 4 10 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第2页)

4 10 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第2页)

表4。47实验组被试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前测、及时和延时检测结果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由表4。47可知,实验在心理素质的反映性(F=5。065)、创造性(F=3。476)、动力特征(F=5。920)、情绪特征(F=6。617)、适应维度(F=7。916)和心理素质总分(F=4。626)上具有显著的实验效应(p<0。05)。经多重比较表明,在反映性和创造性这两个因子上,前测和后测2的差异极显著性(t=-2。986;t=-2。390,p<0。01),后测2显著高于前测;在动力特征、情绪特征、适应维度和总分4个因子上,前测分别与后测1、后测2有显著差异(t=-2。461、t=-3。113;t=-2。086、t=-6。895;t=-2。803、t=-3。842;总分t=-2。590、t=-2。260),后测1和后侧2均高于前测。这表明音乐审美欣赏的实验干预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不仅具有积极作用,而且还表现出一定的延时效应,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效果有增强的趋势。

4。10。4讨论

4。10。4。1音乐审美欣赏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音乐审美欣赏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强迫症状、恐怖、焦虑、人际关系、抑郁等方面,改善效果较为显著。这与刁艳飞对大学生进行传统音乐欣赏教育的研究[10],周巧对通过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的抑郁症状进行干预研究[11],结论一致。这一方面可能与音乐本身对人情绪情感的影响力有关。音乐心理学认为,音乐可以对人的情绪情感起作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诱发与宣泄、净化;强化与弱化;转化;调节平衡。音乐的运动模式与情绪情感运动模式具有异质同构关系[12]。因此,音乐能够以乐音的强弱、长短、起伏、快慢、复杂与简单、增长与消逝等唤起主体生理上的情绪波动,解除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给人带来的精神紧张以及坎坷的生活、不幸的遭遇所造成的内心焦虑、忧郁等,使主体恢复健康愉快的心境。认知神经学的研究表明,不同情绪的音乐激活脑区不同。愉快的音乐激活与正性情绪加工相关的左侧颞叶脑区,使额中区产生更多的令人平静的θ波,有助于平复情绪,增加正性情感[13]。正性情绪的增长对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际信任等个人资源具有建设作用,从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14]。另一方面可能与干预活动本身有关。研究表明,校园氛围与学校依恋之间存在正相关[15]。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消除了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焦虑、抑郁状态得到缓解;彼此间的了解,使得刚入大学产生的不适应感降低,增加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从而使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此外,干预过程中教师采用赏识教育的方式,对学生的观点给予积极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被接纳感,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16]。

4。10。4。2音乐审美欣赏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

音乐审美欣赏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特别是在实践性、反映性、创造性、情绪特征、适应维度和动力特征方面效果显著。实践性和动力特征的水平提高,可能与音乐审美欣赏干预本身有关。实践性包含目的性、应变力和表现力3个小因子。笔者推测实验组的实践性提高主要表现在表现力上,音乐实施的课堂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课堂上有更多的参与机会,教师对学生的观点持尊重和鼓励的态度,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和控制感。反映性、创造性和情绪特征等方面的改善可能与音乐本身有关。音乐欣赏不仅可以美化心灵、陶冶情操、调节情绪、完善心理,还可以全面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反应的深刻性。音乐欣赏的这一作用还有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证据。劳舍尔(Rauscher)等认为听莫扎特的音乐能引起空间推理能力的短暂提高。另一项研究表明,长期的音乐训练会引起大脑胼胝体前半部分和脑中灰质体积的增大。可能是生理机制的变化带来了心理素质的变化[17]。音乐的神经审美学研究认为,音乐诱**绪的机制具有多样化,其中包括音乐感染、脑干反应、诱发记忆和想象等[18]。基于这种作用机制,音乐使人产生意象、联想,拓宽思维,促进右脑发展,从而提高被试的创造性水平。此外,音乐对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有直接的作用,音乐欣赏过程中发生的情绪变化,使得被试意识到音乐的调节作用,提高了自我控制感,改善了情绪状况。

4。10。4。3音乐审美欣赏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具有可行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美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课相继开展。学校教育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的灌输和技术的培养,忽略了音乐作为一种“美”的载体对学生精神和内在的培养作用。唯心主义哲学家席勒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本研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选取适宜的音乐作品和程序化、规范化的方案,遵循心理活动和音乐欣赏的规律。结果显示,音乐审美欣赏专题训练在一定程度改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4。10。5结论

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本研究设计的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音乐审美欣赏活动专题训练具有可行性,所设计的音乐审美欣赏活动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2)本研究所构建的音乐审美作品素材库和所设计的音乐审美欣赏活动方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发展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5个因子发生显著改变;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大学生相关心理素质的发展,特别是在实践性、情绪特征、反映性和动力特征以及心理素质总分上都有显著的效果。这表明音乐审美欣赏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均具有积极影响。

[1]曹理。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00(1)。

[2]Kornysheva,K。,Ja,D。Y。。Tuning-i:aestheticappreusicalrhythmscorrelatesremotoraanBrainMapping。2010,31(1)。

[3]Hallam,S。。Thepowerofmusic:Itsimpatheiual,sodpersoofandyouionalJournalofMusicEdu,2010,28(3)。

[4]喻方。音乐欣赏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艺术百家,2011(S1)。

[5]胡韬,郭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审美陶冶模式探析。安顺学院学报,2011,13(4)。

[6]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教育研究,2002(1)。

[7]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8]王鑫强,张大均。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对PTH和DFM的超越。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6)。

[9]王婷,马寅生。近5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3)。

[10]刁艳飞。大学生进行传统音乐教育对心理调适的调查与分析。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3)。

[11]周巧。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实验研究。重庆:西南大学,2005。

[12]Tsang,or,L。J。,Santesso,D。L。,etal。。FrontalEEGresponsesasafunofaffectivemusicalfeatures。AnnualsoftheNewYorkAcademyofSces,2001,930(1)。

[13]Altenmüller,E。,S,K。,Lim,V。K。,etal。。Hitstotheleft,flopstht:Differeilisteningtomusicarereflecorticallateralisationpatterns。Neuropsychologia,2002,40(4utsch,M。,Fritz,T。,etal。。Musidemotiorophysiologicalcorrelatesofpleasantamusic。Psychophysiology,2007,44(2)。

[14]王振宏,吕薇,等。大学生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个人资源的中介效应。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7)。

[15]鲍振宙,张卫,等。校园氛围与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1)。

[16]施章清,应贤慧,等。被接纳感与心理健康:自尊的中介功能。心理科学,2009(2)。

[17]Schlaug,G。,Jancke,L。,Huaal。。Increasedcorpussizeinmusieuropsychologia,1995,33(8);Gaser,C。,Schlaug,G。。Brainstructuresdifferbetweenmusidnon-musis。JournalofheOffialoftheSocietyforNeurosce,2003,23(27)。

[18]Brattico,E。,Pearce,M。。Theiusic。PsychologyofAestheticsCreativity&theArts,2013,7(1)。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