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大美育效应 > 4 10 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第1页)

4 10 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第1页)

4。10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10。1引言

音乐审美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音响、放音设施和环境等辅助手段以聆听的方式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音效,体验由此唤醒或激发起来相应情绪感受,进而联想、领悟相应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心理活动,是一个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动态的过程[1]。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引导人们的身心状态与它本身的节奏一致[2],提高个体运动效能;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的音乐欣赏可以促进青年人和儿童的智力、社会性和自我的发展[3];国内理论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影响大学生心理能量,对大学生心理结构层次产生影响[4]。音乐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可见一斑。从音乐、美术甚至文学作品这些艺术形式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出发,国内学者将其总结为一种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的艺术审美陶冶模式[5],并把这种模式视为一种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和提高心理素质的积极方式。这种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审美专题训练,是基于“生理—心理—社会—教育”协调作用的整合模式中的一种,它针对全体学生的团体性辅导,关注辅导对象心理素质的整体性发展[6]。所谓心理素质,就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本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7]。它是心理结构的核心层,是心理活动之本,在心理健康机理中起核心作用,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而心理健康则是一定心理素质的状态反映。它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但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状态[8]。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给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带来了诸多机遇,也带来了新的适应挑战。研究显示,17%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9]。为此,把音乐视为一种审美陶冶的手段,探讨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尤其是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突发的现实背景下,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分析中国学术期刊网(KI)从1979年到2013年发表的文献,以“音乐欣赏”与“心理健康”作为搜索关键词,仅有46篇文章,且只有2篇为实证研究,多数属于关注音乐效应的描述性、经验性理论论述。为此,本研究旨在设计一个音乐审美欣赏专题训练方案,用实验的方法来探讨音乐审美欣赏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提升心理素质水平中的作用,以进一步验证音乐审美的心理健康效应。

4。10。2方法

4。10。2。1被试

以陕西某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筛选出同质性较高的两个班。其中接受音乐审美欣赏干预的为实验组,共35人(男生6人,女生29人),平均年龄为18。5;对照组37人(女生32人,男生5人),平均年龄为18。2,不接受任何有组织的心理辅导。

4。10。2。2材料

(1)音乐材料库建构

音乐材料库以文献研究中的参考音乐为依据,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为干预目标,以音乐的熟悉性和代表性对人的心理定式的影响,本土文化的特点,大学生的审美需求、文化层次、生活特点和个人兴趣等为参考因素。

依据音乐作品的情绪表达特点,我们将音乐分为:激昂有力、热烈、欢快、明快、幽默诙谐、民族风情、田园风味、自然风光、恬静优美、柔和安静、虔诚-希望-安定、忧郁-痛苦、恐怖-死亡、宁静放松14种类型,又对每一情绪类型的作品进行细化,形成若干子类型。

研究依次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评定和访谈法对作品的“情绪类型”和“适应症状”进行评定。首先,问卷调查法邀请陕西理工学院音乐系教师、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的研究生以及西南大学教科所的研究生等30人,采用李克特(Likert)五分量表法对音乐的“情绪类型”和“适应症状”进行评定,问卷回收率100%。其次,邀请相关专家选取在“情绪类型”和“适应症状”两个项目上都达到标准的音乐作品入库,拟选取同意程度的平均数在3分以上的曲目入库。最后,结合专家、学生访谈的结果,对音乐素材库进行最后修订。

(2)测量工具

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由帕洛夫(Parloff)编制、吴文源修订。量表测试研究对象一周以来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特征,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共10个因子90个项目。

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由张大均、王滔等编制,共140道题,由认知特性、个性、适应性3个分量表构成。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1~0。80之间,稳定性系数在0。65~0。81之间。采用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来检验心理素质问卷的结构效度,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3)统计软件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4。10。2。3程序

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

本研究首先以大学生不良情绪的调适及发展性问题为重点,以音乐审美欣赏的心理过程(心理准备、心理观照、心理弥散)、音乐审美欣赏的作用机制(同质、放松、异质)、心理素质形成过程(自我认识、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内化、形成品质)为理论依据设计音乐审美欣赏活动方案。依据音乐审美欣赏活动的辅导过程,将整个干预活动分导入、实施、结束3个阶段,每次干预活动遵循音乐审美教学的准备、体验、强化(转化)、回归4个过程。

具体干预训练的内容构成包括:消除疲惫,学会放松;放松训练,学会冥想;减轻焦虑,合理宣泄;减轻焦虑,拒绝失眠;培养兴趣,告别忧郁;表达情感,释放忧郁;人际交往之亲友——主动与分享;人际交往之恋人——包容与共建;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相信自己我快乐;而今迈步从头越;超越梦想。

干预形式借鉴音乐审美教学的过程,重点使用同步原则,合理选用同质异质的音乐作品,注重对音乐的节奏和力度以及内在情感的深度体验,学习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包括投射、自我暗示、放松冥想、同理心等技术。

整个实验共安排12次干预活动,分8个主题,依次为消除疲惫(2次活动)、缓解焦虑(2次活动)、减轻抑郁(2次活动)、人际关系培养(2次活动)、助人与自助(1次活动)、提升自信心(1次活动)、提高行动力(1次活动)、树立理想信念(1次活动)。每次干预活动持续60分钟,每周1次,历时3个月。干预开始前一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测,活动结束一周后进行后测。由于心理素质形成过程缓慢,因此干预活动结束之后3个月再次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素质状况进行测评。

4。10。3结果

4。10。3。1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心理健康状况(SCL-90症状量表)结果分析表

4。45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实验前后心理健康状况(SCL-90症状量表)差异显著性检验

从表4。45可知,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有极显著差异外(t=4。160,p<0。001),其余各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后,即实验组被试实施了音乐审美欣赏的教育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心理健康(SCL-90总分)总体状况及其各因子的差异表现为:心理健康总分、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3个因子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实验组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表明音乐审美欣赏的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恐怖3个因素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对照组被试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及各因子得分的前后测差异均不显著(p>0。05),这表明对照组被试由于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训练,其心理问题的水平没有得到降低。实验组被试实施音乐欣赏干预,其心理健康状况总体状况(t=3。823)和强迫症状(t=2。578)、人际关系敏感(t=6。130)、抑郁(t=7。640)、焦虑(t=2。734)、恐怖(t=2。102)5个因子上的前后测得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进一步表明,音乐审美欣赏的干预总体上降低了实验组被试心理问题的程度,尤其是对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这5个因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效应。

4。10。3。2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心理素质发展状况的结果分析

表4。46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心理素质发展差异显著性检验

续表

从表4。46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在实验之前,其心理素质除情绪特征(t=2。196,p<0。05)和适应维度(t=2。462,p<0。05)两个因子差异显著,表现为对照组高于实验组外,其他维度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心理素质后测得分在总分(t=-3。159)和实践性(t=-2。271)、情绪特征(t=-2。208)两个因子达到了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实验组被试明显优于对照组被试。进一步分析实验组被试心理素质发展的差异,结果见表4。4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