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文学作品审美赏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影响
4。9。1引言
从古至今,文学都扮演着人类心灵良药的角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艺术的鉴赏对人类的日常情感可以起到“净化”的作用。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认为诗可以鼓舞情操,使人完善德行。到了近代,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更是提出精辟的论断:“富有想象力的作品给予我们的实际享受来自我们精神紧张的解除。”[1]他认为文学是个体本能欲望的替代性满足。而人本主义创始人马斯洛则认为,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需求,能产生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使人朝着更健康的人格发展[2]。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正在从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在这一特殊时期学习压力、未来就业压力、恋爱受挫、家庭不和等因素均可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导致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3]。刘贤臣研究发现16%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4],大学生中可能抑郁的人数高达43。93%[5]。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重行为训练,轻体验内化”的现状[6],强调认知行为的训练和改变,忽视情感的熏陶与培养。大学生的抑郁、焦虑症状主要是一种悲伤、紧张和不安情绪,主观的负性情绪体验是其核心内容,因此,转变这种负性情绪体验是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关键所在。刘兆吉指出,文艺鉴赏是对文学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的感受、理解、评价和审美的情感体验过程。因此,文学审美赏析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利用文学审美的愉悦体验是可以转变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现有研究发现,目前干预大学生负性情绪的方法多在认知、社会、行为层面进行,通过纠正认知来达到改变情绪的目的,而利用审美情感体验这一良性情绪来直接改善抑郁、焦虑情绪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本研究结合大学生心理状态特征,构建基于大学生文学审美赏析的活动模型,并通过教育实验,来验证文学审美方式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效果。这既是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新途径的探索,又是对大学生心理预防与成长发展的教育尝试。
4。9。2方法
4。9。2。1被试
根据临床和教育研究中对抑郁与焦虑程度的等级划分,选择SDS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在0。5分及以上,同时SAS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为41分以上的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大学生作为被试。依据被试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以及SCL-90量表的前测得分,将被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然后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上的差异性进行检验,通过平衡调整两组人数,最后使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方面不存在差异。
4。9。2。2设计活动模型
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文学审美赏析活动模型。编制了基于该模型的专家评价问卷,调查了专家10人,大学生50人,问卷回收率100%。根据问卷返回结果验证和修改该模型,以确定最终的文学审美赏析活动的模型(见图4-2)。
图4-2文学审美赏析活动模型
4。9。2。3设计文学审美活动
我们按照立体审美性与团体性原则设计活动,使教育活动既能凸显文学阅读的审美体验和快感又能充分发挥团体辅导的互动性优势。具体活动设计框架见表4。38。
表4。38文学审美赏析活动一览表
通过问卷调查及开放式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阅读最多和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仍是以经典散文、诗歌和小说为主,主题以亲情和爱情为主。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本实验选取了如下作品。
第一组:不同情绪主题组。
作品:《俄狄浦斯王》《钗头凤》《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珍珠鸟》《暗恋唐婉八百年》。
第二组:不同情绪的表达组。
作品:《包法利夫人》《离骚》《大明宫词》。
第三组:文学间接经验组。
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老人与海》。
第四组:文学意象组。
作品:《林中小溪》《秋天的日落》《吉米漫画:可不可以不勇敢》《格林童话》。
4。9。3结果
4。9。3。1文学审美赏析对实验组被试抑郁症状干预的效果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的抑郁症状得分差异比较,结果见表4。39。
表4。39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抑郁症状前后测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注:*p<0。05,**p<0。01,***p<0。001,下同。
从表4。39可以看出,实验前,两组被试抑郁症状没有显著性差异(t=0。380,p>0。05)。但干预实验后,实验组被试前后测抑郁水平差异极显著(t=5。621,p<0。001),而对照组被试抑郁水平的前后测差异不显著(t=-0。242,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后测抑郁症状得分差异显著(t=-3。239,p<0。01)。这表明文学审美赏析对实验组被试的抑郁症状具有明显干预效果,显著降低了被试的抑郁水平。
此外,我们还进一步考察了实验干预对实验组不同抑郁水平被试的影响,结果见表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