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3《跨世纪美育科研成果书系》前言
为了跨世纪的教育理想
赵伶俐
本套书系,由五本理论书和四本(套)学生用书(幼、小、中、大实验教材)构成,是继“七五”规划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美育心理研究”(主持人为本套书系总顾问刘兆吉)之后,国家教委“八五”美育课题和中央教科所“八五”美育课题西南片区组联合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研究起于1992年10月,完成于1996年6月,历时三年零七个月。
课题的整个研究工作,由理论、实验、组织准备;实验实施与问题研讨;成果形成及出版三大部分和过程构成。
国家教委“八五”项目“审美教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主持人为本套书系总主编赵伶俐),自1993年6月正式下达到代管部门西南师范大学起,便与中央教科所“八五”项目“中国儿童大美育实验与研究”(主持人白天佑)西南片区课题组(片区负责人赵伶俐)携手联合,首次对学校美育系统进行了至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也最全面的研究。纵向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横向包括美育目标、内容、课程、教材、教法;类型包括理论、实验和实践。
1992年10月25~28日,中央教科所在沈阳市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美育科研会”暨“八五”“重点项目中国儿童大美育实验与研究开题会”,会上确定了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五个协作大区及负责人。半年以后,1993年5月3~9日又在重庆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美育科研会”,各大区课题组汇报了实验研究准备情况。西南片区课题组向与会者呈示了《全国美育现状调查设计》(方案与问卷)《西南大区实验方案》《论美育系统》等初期设计成果和理论构思,并提供了幼儿园和中学各一个美育实验课现场会。1993年6月,国家教委“八五”项目“审美教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正式启动。
国家教委和中央教科所两项“八五”美育课题的课题名称不同,但实质却完全相同,立意都在充分发挥美育功能,以美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与长期以来对美育的偏狭理解有质的差异,所以又概称“大美育”。两课题研究的重点都放在实验上,有系统的美育理论的建构,但更在对美育的理论进行实验验证,所以又概称“大美育实验”。国家教委课题主持人又兼中央教科所课题西南片区负责人,于是两项课题的研究在基本思路、基本框架和组织形式上自然达到了协调统一。两课题的联合,使实验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互为补充,“儿童”和“学生”相加,可以从幼儿直到青年大学生。1992年10月到1993年6月两项课题联合研究的想法和结合形式完全成熟。延续到1993年8月底,前后共10个月时间,此为课题研究在理论、实验和组织方面作准备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思想和理论准备
美育长期以来受到忽视。本项课题将美育提到全面素质教育即“大美育”的高度来进行研究,仅思想观念的转变就是难点。我们主要以“七五”规划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美育心理研究”所产生的科研成果《美育心理学》《美育心理研究》《中学美育心理十讲》《人生价值的弘扬——当代美育新论》等,以及数十年来国内其他学者及教师的美育理论著述和实践经验为据,对过去的理论、实践和实验进行了归纳,把握基本精髓,找到问题所在,在当前中国和世界教育改革及重大问题的总体背景下,来阐释“大美育”的观念及研究价值。
课题主持人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研究本身的立意,为“美育”作了严格界定。在这一定义之下,建构了学校美育(含幼儿美育)的理论框架,就美育的自身目标和全面发展目标体系、美育内容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及方法体系等,提出了基本看法,撰写了《论美育系统》《再论美育系统》等文章印发给课题组成员。并先后在《中国教育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及国内国际性有关学术会议上发表这些理论见解,如《论美育课程设置》《美育课程测评》《美育目标系统》等,使课题组的成员统一认识,也争取了更多人对本项研究的理解和支持。
在思想和理论基本问题比较清晰的情况下,确定了“大美育”实验研究方案。
2。课题组成员和组织落实
启动原“七五”课题已建立的实验点,争取新的实验点。整个课题研究参与单位和人员,以西南地区四川成都、开江以及重庆为主体,先后联合东北吉林市、辽宁锦州,华中安徽、湖南岳阳,华东上海等省市共计40余个单位200多人直接参与,仅重庆、成都两地参与实验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实验点就有21所,参与人数多达140余人。每实验园、校至少由一位园、校级领导和两名实验教师组成课题小组。与实验园、校涉及的上级主管单位进行联系,争取支持。各实验园、校与课题组签订了课题研究协议书,确定了美育实验班。
3。进行美育现状调查
为了确切掌握现实基本情况,根据中央教科所批制的《全国美育现状调查》,在已确定的实验点及所在地区的其他幼儿园、学校进行了调查。调查分学生、教师、家长三个方面,由涉及美的概念、美育意识、美育与艺术教育、美育课程设置等几个维度的数十个项目构成问卷。据初步分析,未经美育实验或未接受过我们所指完整意义上的“大美育”教育的学生、教师、家长,尽管都“喜欢美”,美的观念、美育意识等却极差,美育和美育课程也普遍被认为就是音乐课、美术课的唱歌、画画等。这一调查更表明了我们进行该项实验与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4。研究人员及实验教师培训
在思想理论落实,成员组织准备充分,实验和研究方案确定以后,便立即举办了首期“美育科研人员及教师培训班”,得到西南师大科研处、教务处、教育科学学院的大力支持。培训班上对美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学校美育系统构成、学校美育实施基本方法、实验要求,各实验点课题组资料档案建立、实验资料收集及记录等进行了系统讲解。
这以后,以及在实验研究展开以后直到实验结束、成果出版各阶段,连续举办了20多次培训班,针对实验和研究各阶段内容的主要问题进行步步深入培训。研究人员和实验教师的培训,是一个十分艰辛又十分细致的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只有一边培训,一边实践,再培训再实践,才能使培训收到实效,使研究人员及教师切实掌握理论精髓、研究方法、实验各环节要领,在思想理论和实际操作两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所以,仅从研究人员和实验教师的培训这一点上来看,一项科学研究的准备和展开实际上是相对和互为的过程,准备之时已是展开的起步,展开之中又不断含有新一步的准备。这似乎就是科学研究探索真理的真正含义。
参与实验的园、校领导和教师都真诚地说:“这项实验研究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孩子们、学生们素质全面发展的实效,还有教师素质极显著的提高。”
1993年9月1日,各实验点的实验同步开始。实验过程中又有一些新的实验点加入,也有少许实验点退出。到1995年7月和1996年2月,实验先后结束,历时两年半。
这一期间,我们在准备期所研究确立的基本观点、理论框架和实验方案基础上,围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学校美育系统的建立和美育实验实际效应的检测两大主干问题,进行了如下几方面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