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古人把“忠言”与“苦药”等同,足见批评的话确实不中听。因此,开展批评时,要讲究一点语言艺术,像药师把良药外包上糖衣一样,把批评的话变得顺耳、悦耳一些。
现实生活中之所以人人都不愿意听批评之语、逆耳忠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批评者不懂批评的方法,不善于把握批评语言的分寸。
以下几条原则是批评艺术的集中表现,可以使人愉快地接受批评。
一是使用旁敲侧击法,效果会更好。
不直接批评对方,而用打比方、举例子的办法提醒对方,促使对方解除疑虑或恐惧,提高认识改正缺点。有时,无声的行为更甚于有声的批评。
有一个大老板开办了许多大商店。他每天都要到商店去看看。一天,他发现一个顾客在柜台前等着买东西,谁都没注意到他,售货员正站在柜台的另一边聊天。这时,这个大老板没说一句话,只是自己站到柜台后面,给顾客拿了他要买的东西。他的这种行动便是对售货员的无声批评。
二是批评的重点不在错误。
一般的批评,只是把重点放在对方的错误上,却并不指明对方应如何去纠正,因此收不到积极的效果。积极的批评,应在批评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利于对方改正。被批评者也会更加认识到你批评得很有道理,心悦诚服。
三是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
设身处地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让被批评者站在批评者的角度,让他想一想:“如果你是我,你想想,我出了这样的错,你批评不批评?”让他换个位置来认识自己的过错。二是让批评者站在被批评者的角度,假如我是他,我对自己的过失是否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甚至会主动检讨而不希望被人严厉呵斥?
双方均为对方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做出批评与接受批评方面就容易协调起来了。批评者也就能视对方过错认识程度的深浅而把握批评程度的分寸。
四是批评要注意场合。
某些批评本来是公正有理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效果不错。但如果选的时间、地点不对,效果会截然相反。比如某人常常在同事面前被老板批评,他一定会感到羞辱窘迫,甚至是不满、愤怒。事后他最先想到的是同事们会有什么看法和想法,而不会注意到老板批评的内容。这样批评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让他产生其他想法。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批评取得更大的效果,就应该注意说话的时间、地点,该一对一批评的就不能有第三者在场。当着不相干的第三者或众人之面直接批评某人,不仅使被批评者沮丧或气恼,还可能会使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尴尬,担心“下次会不会轮到我”,从而与你在心理上产生疏远感,等于是批评一个,得罪一群人。
造成批评难、难批评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批评的语言艺术不高。
批评下级:宜循循善诱,忌电闪雷鸣。
领导者在批评下级时,要注意方法,讲究艺术。下属对领导的批评是相当敏感的,尤其关注弦外之音是否含有不信任的意味。以理服人,威信自生;以势压人,无威无信。因此,领导者在批评下属时,应该是说服而不是压服,应该是鼓励而不是威胁,应该是尊重而不是鄙视,应该是循循善诱而不是电闪雷鸣。要善于从正面肯定下属为完成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当的赞扬和鼓励,让下属首先从领导者那里获得安慰和自信,进而指出他的不足以及改进的意见。如果一味刺耳地批评或者不冷不热地采取“我不管,你自己看着办”的态度,不仅会挫伤下属的自尊心,让下属对你敬而远之,时间长了还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而消极怠工,甚至破罐子破摔。
批评同级:宜义正辞和,忌声色俱厉。
同级之间,彼此的职责和地位相等,相互之间没有统属关系。在开展批评时,往往容易使被批评者产生“越界干涉”“出风头”“多管闲事”“故意找茬”等误解。因此,在开展批评时,除了要态度诚恳、分寸适度外,既要有理有据、客观公正,更要和颜悦色,善于用平和的语气、中听的措辞,以消除对方对批评的反感。批评时,宜采取商讨式、双向交流式,一般可用“我想”“我觉得”“我个人认为”等语气来向被批评者表明其批评意见纯属个人的看法,使被批评者感到你是为了沟通,而不是为了教训人,这样才容易使对方接受。切忌用“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我早就料到会是这样”这类语言。
批评上级:口气宜间接委婉,忌以众议压人。
被质问会给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会把对方逼到敌对、自卫的死角。被训斥会让人觉得低人一等,被藐视,感觉人格上受到污辱,会使对方感到很压抑、反感。而口气温和、委婉,会使对方心理上产生内疚感,从而愉快地接受批评。因此批评时,态度要诚恳,语气要温和。得体的语调、表情或其他的身体语言,可以避免在彼此进行意见沟通时产生敌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领导来说,应具有闻过则喜的雅量。然而,如果批评时以众议压人,就会触犯领导的威信和尊严,十有八九是要碰壁的。因此,批评领导,宜用“商计式”“启发式”“迂回式”的语言。
以上几种批评的方法若运用得合理恰当,能给批评方和被批评方都带来相对平和的心态和较好的结果,反之不但会伤了和气,还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分歧。批评的目的是为了问题的解决,因而批评方式的采用是为批评目的服务的。只有批评方式恰当而合理,别人才会欣然接受,这样的说话方式别人才最爱听。
上面主要讲了对和自己有上下级关系的人的批评方法,事实上,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往往也会遇到批评与被批评的情况。
下面谈谈有关这些方面的一些可行的批评办法。
一是请教式批评。
有一个人在一处禁捕的水库网鱼。远处走来一位警察,捕鱼者心想这下糟了。出乎意料,警察走来后,不仅没有大声训斥他,反而和气地说:“先生,你在此洗网,下游的河水岂不被污染了?”这番话令捕鱼者十分感动,连忙道歉。
二是暗示式批评。
有许多时候,我们往往会遇到不便直言之事,只好用隐约闪烁之词来暗示。
一位顾客坐在一家高级餐馆的桌旁,把餐巾系在脖子上。这种不文雅的举动很是让其他顾客反感。经理叫来一位侍者说:“你让这位绅士懂得,在我们餐馆里,那样做是不允许的。但话要说得尽量含蓄。”
怎么办呢?既要不得罪顾客,又要提醒他。侍者想了想,走过去很有礼貌地问了那位顾客一句话,说:“先生,你是刮胡子呢,还是理发?”话音刚落,那位顾客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失礼,赶快取下了餐巾。
侍者没有直接指出客人有失体统之处,而是拐弯抹角地问了两件与餐馆毫不相干的事。表面看来,似乎是侍者问错,但实际上正是通过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来提醒这位顾客,既使顾客意识到自己的失礼之处,又做到礼貌周到,不伤面子。这就是委婉的妙用。
三是安慰式批评。
年轻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楼拜请教诗歌创作。两位大师一边听莫泊桑朗读诗作,一边喝香槟酒。布耶听完说:“你这首诗,句子虽然疙里疙瘩,像块牛蹄筋,不过我读过比这首还坏的诗。这首诗就像这杯香槟酒,勉强还能喝下。”这个批评虽严厉,但有余地,给了对方一些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