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强,胜过别人。太要强的人,一味和比自己强的人比,结果由于心灵的弦绷得太紧了,损耗精神,很难有大的作为。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全人类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个人的头颅里。这种状况,如果要延续下去,就会是文明的末日。”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有自己的短处。一个人只要在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有所成就便不虚此生。千万不要因看到别人的一点长处就失去心理平衡。每一个人把自己该做的做好是最重要的,最好不要与别人比高低。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就像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它们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美丽,我们能说大拇指就比小拇指重要吗?
一味和别人比是件不聪明的事,因为即便胜过别人,又会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危险。古人云:“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太冒尖,在各方面都胜过别人,就容易遭到他人的嫉妒和攻击;而与世无争者反而不会树敌,容易遭人同情,所以说“人胜我无害,我胜人非福”。
其实,最好的处世哲学还是不与人比,做好自己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干吗要和别人比呢?如果心里难受,实在要比的话,倒不如把自己当作竞争对手,和自己的昨天比,这样既不会沾惹是非恩怨,自己还能更上一层楼,岂非自求多福?当然,比也并非是百害而无一利,它在形成竞争、推进社会前进中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如果大家都不争先,都去争“后”,那么社会如何发展进步呢?
不要过分地和别人攀比,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我们有我们的目标,幸福的形式是多样的,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知道,别人都是毫不知情的旁观者而已。同样的道理,别人的痛苦我们感受不到,我们看到的别人所谓的幸福极可能只是一种假象:一个住别墅的商人可能欠债百万,一个开奔驰跑车的企业家可能已经濒临破产,一对手挽手走进饭店的夫妻可能刚刚协议离婚……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定位在别人身上,实实在在地过自己的日子吧!
正确面对我们身上的压力
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和打击,会产生诸如愤怒、悲伤、恐惧等各种消极情绪。遇到这种情况,应采取一定的方式宣泄这些不良情绪,如通过倾诉、抗争、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尽量减少采用否认、退缩等方式解决矛盾。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压力的社会。每个人都在压力中生存,差别仅是压力的大小和抗压的大小不同而已。可以说压力与我们相伴一生,如果不能和压力好好相处,压力就会成为我们人生成功的绊脚石,而让我们疲惫或失望,甚至会失去生活的兴趣。
近年来,因为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而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诸如焦虑、忧虑、愤怒、过劳等精神疾病正在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北美地区因压力所付出的代价每年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在美国因为压力所造成企业的损失就超过300亿美元,在英国由于压力所耗损的产值竟然占国民生产总额(GNP)的3。5%。
研究压力对人类身心影响最有名的加拿大医学教授赛勒博士曾说:“压力是人生的香料。”他提醒我们,不要认为压力只有不良影响,而应转换认知和情绪,多去开发压力的有利影响。
人在其一生中,本来就无法摆脱压力。既然无法逃避压力,就要学习与压力共处,若无法和平相存,无法克服压力来获得回馈,则可能导致各种身体与精神疾病,天天受到压力的折磨,这样不仅会对自身及家庭生活造成伤害,同时也会导致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下降,甚至还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首先,应该学会缓解压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你面前摆一把椅子,想象给你带来压力的一方就坐在椅子里。然后对着“他”说出你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在对方不在场的情况下讲出你的愤怒,这样可以释放被压抑的能量,使你思维变得清楚,排解心中的毒素。
其次,还应该学会控制自身对压力的反应,增加心理的承受能力,减少外界压力带来的伤害。如果因某种自身不可改变的事物给自己造成压力,尝试适应是减轻伤害的最好途径。
再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现实的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一个好的目标会使人奋发努力,积极进取,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反之,如果目标脱离现实,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肯定会遭遇到重重困难,并使人产生挫败感。要善于消除不良情绪。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和打击,会产生诸如愤怒、悲伤、恐惧等各种消极情绪。遇到这种情况,应采取一定的方式宣泄这些不良情绪,如通过倾诉、抗争、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尽量减少采用否认、退缩等方式解决矛盾。
最后,如果某种压力已经给自己造成心理伤害,自己又无法排解,这时一定记着去寻求心理帮助,千万不可让它郁积于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永无止境的欲望,使人们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压力,既然压力不可避免,那么就让我们与压力共舞吧!
沉湎过去和忧虑未来都徒劳无益
内心有忧虑烦恼,应该尽量坦白讲出来,这不但可以给自己从心理上找出一条出路,而且有助于恢复头脑的理智,把不必要的忧虑除去,同时找出消除忧虑、抵抗恐惧的方法。
与内疚悔恨一样,过分忧虑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最消极而毫无益处的缺点,它们都是精神抑郁的最常见形式,是一种极大的精力浪费。当你悔恨时,你会沉湎于过去,由于自己的某种言行而沮丧或不快,在回忆往事中消磨掉自己现在的时光。当你产生忧虑时,你会利用宝贵的时光无休止地考虑将来的事情。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无论是沉湎过去,还是忧虑未来,其结果都是相同的:徒劳无益。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商人的妻子不停地劝慰着她那在**翻来覆去、折腾了足有几百次的丈夫:“睡吧,别再胡思乱想了。”
“嗨,老婆子啊,”丈夫说,“你是没遇上我现在的罪啊!几个月前,我借了一笔钱,明天就到了还钱的日子了。可你知道,咱家哪儿有钱啊!你也知道,借给我钱的那些邻居们比蝎子还毒,我要是还不上钱,他们能饶得了我吗?为了这个,我能睡得着吗?”他接着又在**继续翻来覆去。
妻子试图劝他,让他宽心:“睡吧,等到明天,总会有办法的,我们说不定能弄到钱还债的。”
“不行了,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啦!”丈夫喊叫着。
最后,妻子忍耐不住了,她爬上房顶,对着邻居家高声喊道:“你们知道,我丈夫欠你们的债明天就要到期了。现在我告诉你们:我丈夫明天没有钱还债!”她跑回卧室,对丈夫说:“这回睡不着觉的不是你而是他们了。”
有太多的人,当凌晨三四点的时候还忧虑在心头,全世界的重担似乎都压在他们的肩膀上:到哪里去找一间合适的房子?找一份好点儿的工作?怎样可以使那个啰嗦的主管对自己有好印象?儿子的健康、女儿的行为、明天的伙食、孩子们的学费……他们为一些未知的事情惶恐、忧虑,然后让这些忧虑不断地耗费着自己的精力。这样的人生是可怜又悲惨的。
忧虑是一种流行的社会通病,几乎每个人都花费大量的时间为未来担忧。《读者文摘》上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有关忧虑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对忧虑心理这一缺陷进行了绝妙的讽刺:
“如此众多的令人忧虑的事情!有旧的,也有新的;有重大的,也有微小的,而富有想象力的忧虑者总有办法将路上的行人同远古时代联系起来。假如太阳燃尽了,一年四季可能完全成为黑夜吗?如果低温冷冻中的人再苏醒过来,他们还能活多久?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小脚指头,他能否在足球比赛中进球呢?”
忧虑既然如此消极而无益,既然你是在为毫无积极效果的行为浪费自己宝贵的时光,那么你就必须改变这一缺点。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快乐一点呢?有人说,我也想啊,可是没人能够帮助我,这些问题它还是存在呀!那么,谁能帮助你呢?
黄昏时刻,有一个人在森林中迷了路。天色渐渐地暗了,眼看黑幕即将笼罩,黑暗的恐惧和危险一步步逼近。这个人心里明白:只要一步走差,就有掉入深坑或陷入泥沼的可能。还有潜伏在树丛后面饥饿的野兽正虎视眈眈地注意着他的动静,一场狂风暴雨式的恐怖正威胁着他,侵袭着他。万籁无声,对他来说是一片死前的寂静和孤单。
这时,凄黯的夜空中,几颗微弱的星光一闪一烁,似乎带来了一线光明,却又不时地消失在黑暗里,留给人迷茫。但是对汪洋中的溺水者来说,一根空心的稻草都是珍贵的,都会被认为是救命的宝筏,虽然一根稻草是那么的无济于事。
突然间,眼前出现一位流浪汉踽踽途中,他不禁欢喜雀跃,上前探询出去的路途。这位陌生的流浪汉很友善地答应帮助他。走呀走,他发现这位陌生人和他一样迷茫。于是他失望地离开了这位迷茫的陌生伙伴,再一次回到自己的路线上来。不久,他又碰上了第二个陌生的人,那人肯定地说他拥有走出森林的精确地图,他再次跟随这个新的向导,终于发现这位新向导也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人,他的地图只不过是他自我欺骗情绪的结果而已。于是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他曾经竭力问他们有关走出森林的知识,但他们的眼神后面隐藏着忧虑和不安,他知道:他们和他一样的迷茫。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一路的惊慌和失误使他由彷徨、失落到恐惧。无意间,当他把手插入口袋时,找到了一张正确的地图。
他若有所悟地笑了:原来它始终就在这里,只要在自己身上寻找就行了。从前他太忙,忙着询问别人,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回到自己身上找。
如同那个迷路的人,你天生具有一份内在的地图,指引你离开忧虑和沮丧的黑森林。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情绪性的恐惧是多余的。
解除恐惧的办法是始终存在的,但是我们一定得靠自己的能力去解除自己的恐惧,不能随便听信他人,不要因他自称知道解决的办法而放弃自我追寻,甚至委屈了自己。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追寻,甚至于“绝望”本身也能够帮助我们。如保罗·泰利斯博士指出:“在每个令人怀疑的深坑里,虽然感到绝望,但我们对真理追求的热情依旧不停地存在。不要放弃自己而去依赖别人,纵使别人能解除你对真理的焦虑。不要因**而导入一个不属于你自己的真理。”
所以,尽管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但只要你善于把握自己,是可以战胜困难的。